(二)不同的盈利模式反应了不同的商品价格形成机制 不同的盈利模式反应了不同的商品价格形成机制,从而形成了租值。即垄断租金的构成是由零售商的盈利模式决定的。平台类的商家是理想的交易平台,这是因为平台能够聚集众多的商家和消费者。根据双边市场的特点,众多的消费者形成了平台的消费需求,大量消费需求的集聚使交易平台形成一定程度上对需求的垄断,从而可以收取垄断租金,而租金则由平台方向众多的商家来收取,租金的多少是通过自由的价格竞争决定。 零售商的利润是一种垄断租金,是由其垄断势力所决定的。如果零售商所有经营的产品采用自营的模式,那么其垄断租金即利润等于经营商品的批零差价与销售规模的乘积减去运营成本。如果采取联营的方式,其垄断租金除了上述部分还要加上一定的通道费用。由于目前的零售商大多采用混合的经营模式,且普遍是自营模式占比较低而联营模式占比较高,所以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说明垄断租的构成: 这里假设垄断租为R,则:R=(P1-P0)Q0+(P1-P0)Q1+G-C(Q0,Q1)(1) 其中(P1-P0)为主营商品的进销价格比,即毛利。(P1-P0)为其他商品的进销价格比,即毛利,而G为各种通道费用,C为企业的经营成本,它是企业销售商品数量的函数。这里区分主营商品与其他商品的原因在于商品销售一般是符合二八定律的,即20%的商品占零售商总销量的80%。另外,业态的区别和零售商的差异化即垄断势力的差异也跟零售商主营商品的差异是息息相关的。 不同业态的租值耗散对价格的影响 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如果收取租金的方式是通过价格竞争的方式来收取,就会形成租金最大化,不存在租值的损失即租值的耗散。巴泽尔在《按等候分配的理论》中分析了类似的租值消散。他指出,当价格机制受到这种或那种限制时,其他机制就会取而代之。排队等候就是其中的一种替代机制。排队虽然花费了时间,但不创造任何价值,因而也是一种租值消散。如果价格机制自由地发挥作用,排队就不会发生,也就不会浪费时间。在现实的零售市场中,由于存在着商品交易平台的建设成本、产地到消费地的运输成本、产品信息的传递成本以及消费者的交易成本(包括价格搜寻成本等),因此价格信号反应的市场广度可能会被区隔在一个个狭小的区域或某个零售店内,那么此时价格反应的市场供求信息就是不完全的。 由于通道费的确定不是完全的市场机制,商品的零售价格并不直接反应市场的供求关系信号。一般厂商的产品都需要付出一定的流通费用才能进入市场,而通道费用最终则会反映到厂家对于商品的定价上。因此,跟采用直营模式的商品比较,商品的零售价格并不直接反应产品的真实供求,而是包含产品供求和通道资源供求两方面的信息。产品的价格信息形成中,参与者众多,信息是相对公开,而通道资源价格(通道费用)的参与者则要少很多,是少数人谈判的结果,而且通道资源价格信息往往不透明,这会引起更多的幕后交易,非价格因素会隐匿其中,这些都会引起租值的耗散。从整个市场链条来看,包含了通道费用的价格不能完全反映整个市场的供求情况。 (一)超市的租值耗散 近年来,由于流通环节定价机制的不合理,造成了商品价格快速上涨的同时出现大范围的"谷贱伤农"事件,买卖双方都未享受到价格上涨带来的好处,其原因就是一部分价格转化为了流通商、零售商的经济租。 以超市中的生鲜为例,在生鲜品类供需平衡的背景下,国家统计局监测的36个大中城市生鲜品终端价格自2005年以来进入了快速上升通道,其中芹菜、青椒、苹果、瘦肉等生鲜品价的格过去7年间分别上涨110%、125%、127%和92%。在生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过程中,却频发"菜贱伤农"事件。城镇生鲜终端价格快速上涨和菜贱伤农两种现象分别演绎了需求端和供给端的不同走向,这实际上是价格信号被严重扭曲所引起的结果,是租值耗散的具体表现。从生鲜的供应渠道看,商品从产地运到了销售地的一级批发市场后,要进入终端市场,还要经过二级批发市场、社区蔬菜批发市场、超市、路边摊等多重环节。经过种种流通环节,价格信号受到了的各环节交易成本的影响。其中,生鲜产品的终端零售是整个供应链中加价率最高的一环,特别是超市的通道费用是推高生鲜产品零售价的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