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问题也成为学界和业界所广为讨论的问题。尽管目前政策面并没有付诸行动的迹象,但作为市场经济国家而言则是未来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从最近媒体的新闻报道可知,各大商业银行间的隔夜拆借利率突破了以往3%的水平,从而表明在资金存量充足的情况下银行业却出现了钱荒。据专家解释,这是由于长期以来大量存量资金因错配而造成的,若在实施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将有效改善这一状况。可见,利率市场化所建立的价格机制将有助于引导资金的流向。然而,利率市场化难道就不带来任何风险吗。问答式否定的。对此笔者认为,在我国金融市场体系正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下,利率市场化这样的金融创新将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利率市场化的认识
与当前由央行实施利率调节行为不同,利率市场化后将由金融机构根据自身资金存量,以及对资本市场资金供求关系进行预测,而自主进行利率调节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将有助于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益,并能通过资金供求关系来倒逼商业银行不断优化金融创新活动。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利率市场化进行认识:
(一)增大了商业银行自主决策权
随着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化改造的完成,它们都已成为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在逐利性的内生驱动下,将迫使它们按照最优化决策原则来实施资产类业务和负债类业务。在市场化经济体制下,公认的最优选择机制就是引入价格参数,从而以此在引导稀缺资源的流动。具体来看,便是建立反映资金稀缺程度的利率参数,来引导存量资金的流动。这样一来,在内在利益和外部压力的作用下,将减少资金错配的概率。
(二)增大了同业之间的竞争压力
在企业化改造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形成了事实上的竞争对手。另外,区域内大量存在的中小股份制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也参与到了金融市场的竞争中来。由此,在商业银行自主决策的机制下,因利率参数的相对差异将直接影响到资金存量和增量的配置结构。从而,增大了同业之间的竞争压力。
二、认识引导下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国有商业银行作为考察对象。结合以上认识,影响因素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增进银行业经济理性
伴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制完毕,以及陆续建立的中小商业银行,在此格局下必然存在着商业银行自身的利益诉求。基于当前我国银行业业态特征,四大商业银行具有绝对的市场势力;而各地中小银行则应在其融资风险规避基础上,增进自身的经济理性。在市场利率决定下,银行业因经济理性必然将对客户群体展开识别。涉及高科技、创新型特征的实体经济群体,无疑成为当前银行业的潜在优质客户。与此同时,这类企业存在着较高的经营风险,因此,银行业应开展针对性的市场调研。
(二)限制银行业工具理性
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我国银行业,在经营的价值取向上必然区别于经典市场经济国家的同行。上文所指出的经济理性,在于强调银行业应建立起良好的业务识别、处理,以及风险防范能力。在此基础上,我国银行业还应增强自身功能的外部性特征。即,按照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及民生问题的破题思路,建立起自身的历史使命感。不应一味强化利益至上原则,而在工具理性驱动下走向资本投机的道路。关乎这一点,还在于对美国特色银行业经营模式的批判。
三、分析基础上的适应性措施构建
上述影响将在利率市场化后,逐渐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表现出来。为此,处于当前的理论储备期,仍须前置性的对国有商业银行开展适应性的措施构建。
具体而言,适应性措施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一)提升银行职员的岗位素养
无论是针对资金供求关系进行预测,还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都需要通过银行职员的努力来完成。相比当前的业态,金融市场得到央行救市的恩惠将日益减少,如今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钱荒就是一个开端。因此,在强化自负盈亏制度的银行体系内,需要不断提高职员的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关于这一点,可以通过岗位培训,以及委派骨干职员前往香港和国外等银行机构开展业务交流来实现。
(二)完善银行内部的控制职能
资金供求关系处于动态调整状态,而这种状态由根源于宏观产业环境所带来的微观经济体的生产意愿大小。另外,在我国宏观经济日益受到国际经济大环境影响的情况下,国内实体经济发展的走向也逐渐扑朔迷离。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应着力于完善其内部控制职能,通过强化制度建设和人员组织建设,来将资产类业务风险降到最低。从而,提高存量资金的配置效益。
(三)健全金融产品创新的机制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不排除部分金融机构通过压低贷款利率来吸引客户。这些需要在净化金融市场环境下来给予规避,但在净化过程中也需要借助金融产品创新所释放的正能量,来吸引优质客户的到来。可见,国有商业银行应不断健全金融产品创新机制。
四、对问题的拓展
上文主要以国有商业银行作为考察对象而对文章主题进行的讨论,但这里仍有必要对大量存在的区域性中小银行进行问题拓展。需要指出,中小股份制银行尽管存在着资金存量限制,但其内部治理结构较为完善并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因此在利率市场化后的业内竞争中可以大力发挥区域植根性的优势。
以下主要从两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增强中小商业银行的识别能力
面对高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中小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建立专家团队来应对。中小商业银行根据贷款项目,组建临时专家小组来评估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性指标;并,对商业银行负责。为保证该组织结构运行顺畅,应强化中小企业内部制度建设。
(二)增进中小商业银行的植根特质
中小商业银行在经营战略制定时,应充分结合区域各项事业发展纲要。通过植根性经营,中小商业银行将能实现与各级政府公共关系的优化。在此基础上,便能在其负债类、中间、资产类业务领域,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
五、小结
本文认为,需要在提升银行职员的岗位素养、完善银行内部的控制职能,以及健全金融产品创新的机制下功夫,从而适应可能带来的影响。最后,文章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刘轶超.后危机时期我国银行业经营模式的选择[J].海南金融,2011,(8).
[2]张宁.浅谈我国银行业经营模式选择[J].大众商务:下半月,2009,(8).
[3]聂晶艳.银行业经营模式研究[J].特区经济,2004,(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