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总监委派制度是对西方企业经营制度的一项成功引入。从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来讲,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可能会造成委托代理方面的问题,这主要依据了“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行为经济理论。而财务总监委派制度的应运而生正是为了解决在现代企业中出现的委托代理弊端,促使企业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避免以代理人利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错误配置。 我国引入财务总监委派制度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在财务总监委派制度的不断试点、借鉴与创新中,对财务总监委派制度的大力推行有助于中国企业的内部监管与良性发展。在我国,财务总监的出现有赖于市场经济的拓展与现实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股份制度,股权拥有者凭借其所有地位,聘请或委派独立的财务监督人员对代理人进行监督检查,这些检查主要涉及经营单位的收入状况、经营活动的真实有效性以及合理合法性。在责任担负上,财务总监在公司经营的重大财务事项中应负连带责任,因此需要对一些重要的公司制度与措施的实施附带签字,用来保障股权所有人的权利,使得企业的目标不至于偏离效率的路径。 一、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应当发挥的积极作用 国有企业改革以来,在管理体制上已逐渐靠拢于现代高效而有竞争力的企业。与新时代的接轨使得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也是国有企业所要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借鉴私人企业的做法,将财务总监委派制度引入国有控股企业,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具体而言,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度的实施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作用: 1.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直接作用 从直接层面上而言,财务总监委派制度的实行,是管理层面的加强与完善。在过去的国有企业管理中,直接管理权利属于国家委派相关干部所有,而财务的作用主要在于记账而没有发挥监督检查的功效。通过国有企业与市场的对接,施行财务总监委派制,使财务问题在国有企业得到重视,进一步保障了国有资产的安全,避免国有资产不必要的流失。 2.充当重要信息传导者的作用 对过往的国有企业而言,对外披露企业的相关信息难以成为企业的责任,造成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不透明现象与国有资产的不明流失。即使现今部分国有企业上市,依据上市公司的管理规范进行必要的会计信息公布,但这种信息披露方式存在时间上相对滞后的种种弊端。另外,信息的不完全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例如,会计报表中提供的信息可能是较为有限的,在一些事项的记录上也可能存在误导股权所有人的情形。在这种信息传导不畅的情形下,“道德风险”问题得到凸显。因此,一个实时的财务信息传导者就显得相当必要,而国有企业委派的财务总监恰好能够担当此方面的责任,充当重要信息传导者的作用。 3.作为会计工作的直接监督人 会计工作由于其职位的特殊性,在监督管理上一直是一项难题。这主要是由于会计的不当操作行为的背后,往往是更高级领导的授意,在这种“自己管自己”的机制下,会计报表的真实性问题经常要遭受各方面的挑战,而会计人员的工作难度也日益加大,难免会处于尴尬的境地。因此,对会计监管问题的解决不应该仅从对会计人员本身的监管着手,而需要对整个经营单位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管着手,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度的实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武器。例如,财务总监的介入使得企业的重要项目的开支均需要财务总监的签字,在这其中实际支出与单据的审核均会变得更加严格,会计行为的道德风险得到遏制,其客观核算与记录的工作会更加突出,会计报表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也更有保障。在日常的会计记录核算工作中,由于财务总监的实时监视,避免了代理管理人员与会计员工的不当接触,是标本兼治的有效方法。 4.作为降低国有企业监督支出的有效工具
国有企业的监督支出,一方面来源于为监督代理人而建立的监督体系的完善性与运行带来的基本成本,另一方面来源于监督无效率造成的国有企业资产的不必要流失而造成的经济成本。这两方成本往往面临此消彼长的博弈关系。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股权所有者对两种成本的权衡往往是非常困难的,实际有效的监督体系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才能得以建立,而一旦未建立这种体系,如果代理人员发生道德风险问题,其大量的损失也会无法挽回。例如,监管体系完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时效性,企业所有者建立普通监督体制往往是滞后的反映代理人过去一年或更长时间的经营状况,一旦代理人出现道德风险问题,即使监督人得以发现,也已经为时过晚,对于企业的损失往往已经造成,难以弥补。从这个角度讲,实时性的财务总监管理,使得企业发生道德风险问题的概率尽可能的降低,对降低不必要的国有企业监督成本的支出有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