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创新概述
区域经济创新是指一个地方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主要包括: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的环境、创新的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的要素。创新作为促进经济发展转型的途径,其最终目标不仅在于创新产出的多少,而且在于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区域经济创新并不能单独发挥效力,而是需要经济系统中多方面的力量进行协助。比较常见的区域经济创新模式是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辅助共同促进区域各方面的发展,企业主要表现为提高经济效率,保持其优势产业的增长势头,通过寻求各种技术或产品的研发提高利润,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而政府所做的主要是辅助方面的措施,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公共安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政策等。人们通常所说的创新,主要是从知识技术的角度来衡量,因为知识技术具有边际效益递增的趋势。
基于区域经济创新模式的价值取向分析
(一)科研中心的地方性区域创新模式
这是政府参与程度最高的一种区域经济创新模式,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政府根据当地所拥有的高校和科研资源,或者将区域内各类研究性的资源集中起来开展科学技术的创新或各类研发活动,通过调查当地的居民的需求以及各类企业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区域经济发展创新的思路扎根到实践中。这类创新模式通常是研究机构与当地企业通过政府这一主导进行合作,企业采纳由研究机构所研发出来的各项成果,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这是典型的政府参与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形式,图1为模式构造图。
由图1可知:以政府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创新适用于经济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水平的区域,目前,我国只有西部少数地区处于这样的一种状态,这些地区教育水平低,企业所需求的知识技术水平远远达不到,如果政府在此时进行创新活动的参与,会为该地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知识技术普及企业一方面增强了企业的生存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当地工人的水平,有利于该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为国家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起到了促进作用。另外,由于有政府的引导,企业能够利用好该区域内的优势资源,使优势产业得以发展,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将对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以企业为中心的外向性区域创新模式
这也是由政府主导的一种经济创新模式,由于有的区域内并不具备教育资源或各类研究机构,直接的后果就是企业无法得到相应的知识技术创新手段。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会充分发挥其调控职能,一方面,政府会引进区域外企业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政府会积极促进区域内外企业知识技术部门的各项交流,通过企业内部的研发取得知识技术,从而应用于生产。
由图2可以看出:政府这样的行为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意义重大。首先,区域内企业并没有因为自身经济发展或教育水平的低下而无法获取创新技术,通过政府与区域外企业的协调或洽谈,区域内企业得到了相应的创新技术;其次,以政府为中介的内外交流活动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信誉,为持续的创新技术供给方提供坚实的基础;再次,由于有政府的参与,区域内企业免除了粗放型经济的发展,直接引进外部先进技术走上了创新型发展的道路。
(三)以企业为中心的多层面区域创新模式
采用此类模式的地区一般经济已经达到中级水平,其特征是市场机制逐步完善,当地的三大产业系统已经发展起来,单靠政府的“有形的手”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无形的手”的作用进一步凸显。此时,区域内外各企业联系更加紧密,所以,要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就必须结合当地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本地企业内部的技术研发以及与外部企业相互交流中所得到的生产技术。所以,该区域知识经济的创新不仅来源于内部,还有来自于外部的知识溢出效应,从而形成了一个以企业为中心的多层面区域创新模式。
由图3可以看出:以区域内经济创新发展为目的的政府已经退出其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企业,即以市场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在这样的创新模式下,区域内企业会为求发展不断地开发新技术来开拓市场、占领市场份额,企业内部会形成专门的研发部门,对当地经济的科研技术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另外,科研机构、各类高校以及区域外企业也将为区域经济的创新战略而做出贡献,此时,该区域不仅在经济方面得到了发展的动力,而且其教育水平也会大大提高,有利于劳动力素质的改善。最后,该种模式下出现了企业间的双向交流,突破了之前受制约的单向交流,这样的交流一旦扩及国际层面,对外开放水平将进一步上升。
(四)研企合作的多层面区域创新模式
这类模式的实行对经济实力以及科研机构的要求较高,即同时具有较高的经济实力和科研院校的地区。我国东部的许多城市就达到了此要求,这些地区由于经济已经趋于成熟,企业规模大,并且绝大多数都拥有自己的先进技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这类地区企业的知识来源广泛,其不仅可以自主研发技术,还能通过与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得到知识创新的成果。在这样一种经济较为发达的形势下,政府的作用在逐渐减弱,企业的自主性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市场起着基础性调节的作用。此时,区域内产业结构得到调整,金融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劳动力知识水平相对而言较高。
由图4可知,此类创新模式中体现的全部是双向的作用,各类研究机构与企业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其价值取向在于:首先,区域内各类高新产业的发展逐渐强大,尤其是金融机构的参与使得区域内的金融水平大幅度提升,方便了企业的运作和人民的生活;其次,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激励科研机构和高校创造出更新层次的研究成果,以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再次,企业与各类机构的并存使得他们可以实现互利共赢,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创新战略的实行。
(五)网络型区域创新模式
这是区域经济创新的最高水平,只有当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科研能力都很突出时才可以运用。网络型区域创新是指在一个区域内形成一个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网络系统,其中交叉的各个节点都可以成为信息或知识技术的传导点,这种开放性的模式降低了信息交易的成本,使区域内的各个企业能够及时得到信息,可以为区域内的各项创新活动提供自由、充分的交流平台(见图5)。另外,此种模式的网状结构不仅仅只包括区域内,还将联系扩展到了区域外,并将外部的创新资源引进来以促进内部的发展。
显然,这类区域经济创新型模式中政府的职能已经被淡化,市场起着主导型的作用,各个创新主体可以合作交易,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此时,区域间统筹发展的可能性变大,因为每个区域都可以共享知识经济的创新,这将有利于区域经济往一体化方向发展,让市场流通更加便利,市场规模进一步增大,市场服务、市场秩序、贸易情况等得到完善,这将是我国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目标趋向。
基于区域经济创新贡献的价值取向分析
首先,从区域政治层面来看,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各个地域的经济实力相差较大,区域内的各项设施也较悬殊,从国家提出的缩小区域差距的角度看,区域经济的创新必然要求政府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对公共秩序、公共安全的需求也随之上升。所以,从政治层面上看,区域经济的创新战略有利于缓解区域间矛盾,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其次,从区域经济层面来看,由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较大,区域经济创新也必须符合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以上介绍的区域创新模式,按照当地经济以及科研发展水平选择适合于本区域发展的创新模式,这将逐步缩小我国的区域发展差距,增强较落后地区的“造血”功能,使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赶超,增强我国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创新还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区域产业的竞争力,形成区域经济的创新体系,还能加强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再次,从区域文化层面来看,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有利于丰富区域内部居民的文化水平。具体表现在:各类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的创新成果会得到普及,创新的成果由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提高了整个区域内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精神文化水平,为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奠定了基础。而区域内产出水平与劳动力素质是高度相关的,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战略能够提升人民的文化水平,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
另外,从区域社会层面上来看,区域经济创新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由于在某些地区区域经济创新过程中政府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完善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这些地区市场流通及服务的秩序,这是符合党中央建设和谐社会的政策的。
最后,从生态环境层面来探讨区域经济创新的价值取向。在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时代,保护生态环境已经迫在眉睫,我国应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做法,但是经济的发展仍需继续,两者似乎是矛盾的。如果从知识创新的角度来看,这两者并不矛盾。我们所提倡的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战略是指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经济的发展。创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经济增长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对生态环境的伤害能够降低到一定水平,对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厚伦.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权衡等.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陈文韬.区域创新环境的地区差异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D].湖南大学,2008
4.常忠义.区域创新创业政策支持体系研究[J].科技论坛,2008(6)
5.李娟,张硕.试论经济转轨时期我国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模式选择[J].工业技术经济,2003,22(3)
6.程赫毅,张代民,陈浩,叶明,张文宏,杨峰.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价值趋向研究[J].软科学,2007(5)
7.余冬筠.区域创新的效率及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