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商业发展水平的科学评价是推动上海商业发展的重要依据。本文在探讨商业特征和内涵的基础上,从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发展潜力三个方面构建了上海商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对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南京、杭州六大主要城市的数据进行了测算,分析了上海商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优势。结果表明,上海商业发展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地位,但综合发展水平要低于北京。 关键词:商业 发展基础 发展环境 发展潜力 自1992年商业开放试点,以及入世后的进一步开放,商业已成为我国目前开放程度最高、发展最为迅速、同时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之一。作为我国最发达的城市,上海商业在不断的竞争和学习中摸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成长之路。但上海商业的总体发展状况如何,具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需要构建完整的统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从已有的成果来看,针对商业发展建立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较为少见,特别是缺乏结合城市商业结构、符合现代商业动态发展、综合发展方向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本文在商业优化发展的理论框架下,结合经济实践研究商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力图弥补现有指标体系的不足,并为商业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已有商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评述 商业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评价商业水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现有的文献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商业发展评价指标的研究,二是对商业发展评价方法的研究。 (一)商业发展评价指标的研究 由于商业涵盖范围的复杂性和行业组成的多样性,20世纪90年代之前对于商业发展评价的量化研究较少,主要集中于以理论阐述和分析为主的定性研究,如零售轮转理论、零售业生命周期理论、手风琴理论、真空地带理论、辩证发展过程理论等。加之我国尚未建立起相应的统计体系,因此,国内目前对零售业态发展程度的分析多是选取各业态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企业,从销售额、利润率等指标出发,静态地分析各业态之间的差异。这种分析对于迅速变化的商业发展而言,在指导政府调控、引导企业投资方面很难发挥实质作用。 国内较早从量化测算角度进行商业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是在1991年,白本清等对河南省七个城市的商业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首次采用相对量指标进行加权平均的方法对商业发展进行测量。此后,由于国家统计指标和统计分类的变化,更多的评价研究转向城市商业的发展和批发零售业的发展评价。刘梅英从规模、结构、现代化水平、产业地位、盈利能力、发展环境、发展潜力等七个方面对北京市商业发展进行了评价 ;徐印州等以广州、深圳和东莞三个城市的商业发展为对象,从特征、结构、发展环境、发展战略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和评价。 (二)商业发展评价方法的研究 评价方法的科学性是客观评价的基础,目前评价研究中主要采用综合评价方法进行研究。综合评价方法是指对多属性体系结构描述的对象系统做出全局性、整体性的评价。由于商业发展评价研究本身的局限性和指标设计的特殊性,专门针对商业发展评价方法的研究并不多,但是国内关于其他行业发展评价的方法同样可以应用于商业发展的评价。 根据文献,关于发展评价的数据采集方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形式:第一,问卷调查法,即以对零售业和批发业等从业者意见的调查为基础进行评分;第二,数据评分法,即以国家和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进行评分;第三,综合评分法,即综合上述两种方法,既可以避免问卷调查法的主观性,也可以避免统计数据的滞后性。 在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指标权重设置量化的方法研究领域,柴华奇等的研究较有代表性。他们提出了零售业态发展程度的综合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与零售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结合,并建立了零售业态发展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