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应对金融创新对货币影响的措施
(一)优化中介目标,改进货币供应量,转变指标
狭义货币已经不适合作为中介目标,广义货币目前其可控性还没有受到影响。优化和完善货币供应政策中介目标需要进行短期和长期的规划。在短期内,中介目标还应该坚持采用货币供应量进行优化。首先要不断完善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目前,金融创新造成了对货币供应量的划分和测算难度的增大,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货币供应量这一中介目标的作用,就必须完善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由于金融创新工具的增多,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渠道也要不断完善。应该按照金融工具的流动性大小来对其进行层次的划分。如果该金融工具具备了交易结算货币交易媒介的功能,那么这种工具的“货币”性就越强,在进行货币供应量统计时就应该考虑到这种工具。同时,也要尽可能地保证货币供应量的统计调整后,其结果与最终的目标相关性不会变弱。对于具有“货币性”的金融工具,其应该是具有一定规模的,能够进行测量的。当统计口径变化时,也要保持与之前层次的连贯性,不要出现太大幅度的变化。另外,以广义货币M1作为中介目标已经呈现出不适应的情况,所以现阶段应该以M2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从长期来看,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并不能够长期有效,必须要寻找新的中介目标。将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中介目标的做法在一些国家已经施行,这些国家多是处于长期通货膨胀态势,其以此作为中介目标主要的原因是把稳定价格作为国家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另外,将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中介目标还需要有稳定的财政状况、准确的通货膨胀预测能力等。
(二)完善货币渠道
第一,应该提高信贷渠道的传导效率,尽可能地提升货币政策的作用。具体措施包括改革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体制,健全公司治理结构,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同时建立有效的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要鼓励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完善,建立多元的信贷传道渠道,逐渐改变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局面,同时加强对外资银行的关注。
第二,要提高货币渠道的传导效率。伴随着我国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在将来,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很可能是货币渠道。为了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就要不断促进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强化利率传道的作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经拥有了确定银行利率的权利,能够自主调整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这些都能够促使利率发挥其引导资源配置的作用。同时,还要建立合理的利率结构,对利率渠道的运行要加强监管,并且建立行之有效的检测制度,提高利率市场化的有效性。
另外,为了健全金融市场体系,首先要加快发展货币市场,扩大市场交易主体,增加市场交易品种。其次,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资本市场总规模、完善资本市场结构,提高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体化程度,这样带来的直接好处是使货币政策能够更加及时。最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要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扩大汇率浮动范围,提高汇率弹性,增加汇率浮动区间,这样不仅有利于降低公众对汇率失调的心理预期,同时还能增强汇率对外部经济不平衡的调节能力,将汇率在货币政策中的传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三)突破传统机制,调整货币政策
目前,金融创新对于货币政策工具和传导机制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适应这种不可逆转的变化,就必须要突破传统,调整货币政策,加强对社会公众市场的关注,提高市场化的政策操作。
同时,央行也要做出政策调整,不断扩宽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范围,对一些非常规性的调控手段的使用要更加灵活,更加主动,中央银行的指导体系要建立层次。在金融创新的背景下,市场业务操作的公开化已有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事实上能够有效地调节利率水平,使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二者之间保持着适当的比例,保证了资金流动分布均衡,促进经济稳步发展。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外国资本不断进入我国市场,这就会造成汇率对于资本市场、实体经济及货币供应的影响变大。另外,央行也可以将公司债券等金融工具经过自身的创新之后成为业务市场的操作工具。随着货币市场的不断发展,其规模越来越大,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其活跃程度也将有所增强,这些都有利于央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优化。
(四)建立货币政策体系自身的创新机制
金融创新虽然对于传统货币政策和货币供求机制产生了影响,但是也仅仅是降低了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其根本的功能并没有因此而丧失。金融创新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其内部力量的自我显示,而货币政策则是国家层面上通过货币手段来对市场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和缺失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补救。市场的发展只要存在一定的缺陷,那么货币政策就有着其存在的价值。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货币的供求机制和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所以要对市场发展的波动和失灵进行有效的控制,就需要采用灵活的手段进行调整。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实现货币政策操作体系自身的动态调整、建立创新机制,才能应对金融创新带来的挑战。
五、总结
金融创新对我国货币和货币政策都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为了能够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首先必须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优化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制订短期和长期内的规划;其次要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增强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的传导效果;最后还要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建立货币政策体系的自身创新机制,使其能够实现动态调整。
参考文献:
[1]李炎.论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国际金融报,2005(07).
[2]刘涛 高碧野.金融创新环境下的货币供求研究[J].深圳金融,2007(04).
[3]陈柳钦.金融创新对货币供求、货币政策影响的理论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 (双月刊),200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