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出了公共财产资源管理的方式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有不同的影响和结果,在农村社区由于不能得到用于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农地、林地、牧地、水等自然资源而引起的贫困现象,越来越突出。以金平县马苦寨为例,深入调查了当地社区村民生计与资源利用的关系,分析了因政策、习俗等原因使得资源的使用不均而引起贫困的严重性以及对资源有效保护的影响,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有效的策略和途径,对于真正推进扶贫进程,实现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社区贫困;资源分配;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3024604 1引言 公共财产资源管理的方式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有不同的影响和结果,同时对于那些较为贫困的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来说其后果更为严重,因为对于这类人群来说,这些公共财产资源是他们维系生计的主要来源,很少有其他可选择的途径,同时,还存在不公正现象。许多研究发现,社团中较为贫困的边际群体常缺乏影响他们周围生活的能力,因为他们很少有接近、放弃和控制这些资源的权力。对于这类人群来说,所拥有的资源也是十分有限的,较少的土地、牲口、财富等等,因此,大大制约了他们利用这些资源的机会。导致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就是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和均等性问题,因为在某一社区中,对于绝大多数弱势群体和需要帮助的人员来说,相对社区中的那些经济条件较好的人来说,就更需要有更多的机会接近和获得这些资源。基于此,特别需要从政策途径和文化及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这些公共资源分配制度的建立过程,需要考虑在操作时是否真正做到了公正与公平,需要考虑对于那些弱势群体来说,是否存在不公平的资源分配,需要考虑和分析这些资源分配的过程和结果对这些人群的生计和生活可能产生的后果[1]。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都发生了翻天地覆地变化,人们的生产生活、经济状况、社会地位都有了很大地提高。为了解决广大村民的吃饭和脱贫问题,中国政府先后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扶贫攻坚计划,以加速加快农村特别是山区的脱贫致富进程,各级政府亦根据当地实际,制定了相应的扶贫计划,并多方筹集资金,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扶贫开发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许多农村社区及农户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然而,在一些山区,特别是一些边缘、高寒及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所实施的农村扶贫与改革政策及措施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部分社区村民仍未解决温饱,部分村民尽管解决了吃饭问题,但因缺乏必要的经济来源和消除贫困的对策措施,因一些不可抗拒的自然或人为因素又返回到贫困状态。调查研究发现,在中国的山区,还有一类贫困群体,主要是由于不能得到用于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农地、林地、牧地、水等自然资源而引起的贫困,这类贫困常称之为资源贫困。调查发现,由于资源分配不合理现象引起的贫困现象越来越突出。通过该案例研究,真正了解社区村民生计与资源利用的关系,了解耕地、农地、牧地等使用不均引起贫困的严重性以及对资源有效保护的影响,对于真正推进我国扶贫进程,实现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2]。 金平作为一个集边疆、山区、贫困融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县不仅有十分丰富的林地资源,而且有保存完好的原始天然林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县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56元, 人均粮食320kg。居住在保护区周边高海拔,尤其接近保护区边缘的村寨,其经济来源主要靠在保护区内种植草果及采集林副产品如:菌类、竹笋等。尽管金平非中央和云南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天然林保护重点县,且有关天然林保护的政策及规定仍在该县实施[3]。同时,金平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除有交通、信息、技术、山区、原战区等造成的贫困外,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资源分配等因素也是造成部分农户贫困的原因。此外,金平作为一个边疆和少数民族自治县,一些社区并没有真正地执行中央和省制定的一些政策及法规,因此常按照当地社区自己的习俗和习惯分配、管理和利用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资源分配不均复杂化。通过调查分析因政策、习俗等原因导致资源分配不均而引起的贫困,就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提供有效的策略和途径。 2主要研究内容 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公共资源均等性与社区贫困的关系。基于此,本案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研究社区村民的主要生计类型,社区贫困状况及原因分析;社区森林资源及管理利用调查,包括资源状况、利用权属、管理与利用类型,森林资源分配与社区生计关系;社区贫困与森林资源均等性关系调查,重点调查了解社区森林资源分别制度,贫困及边缘群体对森林资源的可接近程度、利用与管理情况等等;与公共资源(农地、林地、牧地、水)相关的政策、法规在当地社区及落实情况;调查了解公共资源均等性与当地文化、习俗的关系;调查了解与中央和省出台的与森林资源使用均等性相关的政策法规在全县的实施情况;为解决因公共资源均等性问题引起的贫困问题,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所采取的措施。 3森林资源与社区贫困 31贫困的概念与理解 贫困可视为一个相对的概念,亦可视为绝对的概念,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学者和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理解、尺度和标准。中国学者多数把贫困理解为衣、食、住等物质生活困难,西方学者则有较为广义的理解,如过不上像样的生活、没有健康的身体、缺乏受教育机会以及精神文化等方面受到歧视等都看成是一种贫困。贫困地区的贫困其表现形式并不只是收入低、口粮少,还有一些其他很重要的共性的表现形式,如缺乏安全的饮水,缺乏受教育的条件,缺乏可靠的能源来源,缺乏乡村道路,缺乏医疗条件等等。引起贫困的原因应该深入实际,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健康等多方面入手,真正了解农户或社区贫困的原因,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1]。 对于贫困的尺度或标准应该说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标准,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我国1995年以前,常用双四百来确定某一农户或地区是否脱贫。然而,在很多的贫困地区,从农户当年生产的粮食数量来看,已远远超过该数量,应该够吃,但因缺乏必要的资金以用于生产垫本和家庭日常生活需要,因而,在粮食收割后,不得以将当年生产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出售,因此,导致当年的粮食不够吃,甚至差很多。基于以上情况,目前主要采用经济收入这个指标来衡量某一农户或社区是否贫困,若人均纯收入在当年贫困线以下,则说明该农户处于贫困,若在之上则说明已脱贫。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2011年新的国家扶贫标准。
从政府的年度统计报表了解到,2011年度马苦寨人均粮食362kg,人均收入2097元。从全县2011年统计数据来看,马苦寨人均纯收入都较全县平均水平偏低,人均粮食则约高于全县的平均水平。从2011年我国的贫困标准来看,马苦寨人均收入水平在贫困线以下,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