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05年由林语堂先生名著《Moment in Peking》改编的《京华烟云》被搬上了荧屏,其中姚木兰角色的改编颇具争议。本文以影视改编的三原则为依据,即:尊重原著人物的精神内涵;赋予人物时代色彩;发挥影视特效,分别具体论述其改编的成功之处。 关键词 姚木兰 继承 改编 创造性 影视特效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九十年代以来,文学作品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异常活跃,与此同时文学改编的批评与标准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所以当2005年由张永琛改编《京华烟云》一登上荧屏,对于木兰,林老先生精心刻画的女性形象,引来了众多非议,褒贬不一。为了公正、客观的评价这一改编形象,本文综合了各家的评价标准,总结了三条评价原则:第一尊重原著人物的精神实质,第二富于原著时代色彩;第三发挥影视特效。 1影视人物改编的标准 事实上,从小说到电视剧的改编过程是故事在文学中涅槃和在图像中再生的过程。改编意味着两种文明形式的跨越,意味着故事从印刷文化向电子文化的迁徙,同时也是故事形态的时空蜕变,所以改编电视剧的人物和主题的内涵不仅是文学原著的作者赋予的,更是电视剧导演所赋予的,同时也是社会理想价值所赋予的。 总之,成功改编,需要具备上述三要素,把握好改编的度,通过影视特效,把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结合起来。 2木兰主要精神的继承 2.1传统与现代的完美女性 在小说《京华烟云》中,林语堂先生对姚木兰这个形象寄托了特殊的情感,说过“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可见木兰是林老先生笔下的理想女子,她是中西方文化的艺术结晶,不仅具有中国古代女子大方、内敛的品性,而且具有西方独立、自由、民主的思想意识。 在电视剧中,导演张子恩,编剧张永琛一脉相承林语堂老先生的创作精魂,力求做到历史真实。电视剧中的木兰受新文化的影响,在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独立等开放意识的熏陶下,使她在那个迂腐、破败的封建环境中显得卓然不群,独秀一枝。木兰这种现代观体现尤为明显的是劝曼妮改嫁,看到自己的大嫂,又是从小玩到大的闺蜜,终日把平哥的遗像当做精神寄托,在他人看来此举是可歌可赞的,立个贞节牌坊给她也不为过,可是在木兰眼里,这是逃避现实,把自己禁锢在幻想的精神世界里,做自我折磨。为了将自己的好姐妹从三从四德封建桎梏中解救出来,她诚心建议曼妮改嫁,而“改嫁”这俩字对于曼妮而言,犹如两滴黑墨,滴在她这块素雅的白布上,所以她才会怒不可止的将一巴掌扇在木兰脸上,这“哐”的一声其实也是新旧思想的摩擦声。 2.2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的总舵手 林语堂老先生的这篇小说是写给外国人看的,他想要传达给外界的是中国的民族精神和最根本的文化。小说中作者借木兰传承中国文化,因为甲骨文是中国文字的根源。木兰自幼认知甲骨文,姚思安又把甲骨文作为嫁妆送给木兰,可以说甲骨文是伴随木兰一生的信物,作者希望即使在那个烽火连月的年代,甲骨文也能得到很好的保护,编辑在进行二度创作时,尊重作者写作意图。 在剧中,木兰没有直接参与抗战,而是以幕后支持者的身份出现,鼓励立夫做好抗战的精神统帅;让亲弟弟迪非拿起枪杆奔赴前线;即使自己的亲妹妹已经倒在敌人的枪口之下,她还要忍住悲伤,去劝慰已经叛变卖国的素云,在木兰的感化下,素云终于和广大民族同胞站到了一起,真是应验了作者的开篇语:全书写罢泪涔涔,献给歼敌抗倭人。 总的说来,剧中的木兰无愧于一个大家闺秀,就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完美女性,也应是林老先生心中的木兰。 3影视活化木兰形象 影视最大的特征就是用镜头讲述故事,那么在再创造的过程中就需要用影视的思维来考虑当代的审美需求,以跌宕起伏、悬念环生的情节来凸显人物性格,吸引观众的眼球,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达到艺术真实。 3.1以儒、道的不和谐表现木兰命运的坎坷 原著中儒、道的自然结合使木兰的一生平淡而祥和,她从脱俗的道家少女到儒道结合的少妇,再到积极抗日的儒家出世木兰,一切的过渡都是那么自然。而在电视剧中,木兰的悲与痛都是源于儒家的礼教、仁义思想和积极入世的处事哲学,而道家思想则成为化解她世间烦恼和痛苦的良药。 电视剧中,编剧张永琛说:“对于一部大戏的女主角来说,小说中木兰的命运缺少大的坎坷与波澜,缺少真正的痛苦。”所以剧中就以儒、道的冲突来激发其痛苦。木兰的内心是道家,追求自然、逍遥,可是外界的儒家出世哲学,又要求她主动承担一些社会道德礼仪所赋予的责任。作为孝女也不会允许她看着陷入困境中的父母而袖手旁观;作为年长的姐姐,要求她要爱护妹妹,所以她要包容妹妹的任性与无理,自己打自己一耳光,痛在脸上,伤在心里;为了成为传统的贤妻,无论丈夫对她怎样冷落、讽刺,她始终持包容、隐忍的态度,把调教这个叛逆的大男孩儿,当做老天给她的任务。 3.2为木兰注入爱情的活力 木兰的爱情是改编最大的地方。在电视剧中,木兰的爱情之路走得很曲折,突出了婚外恋和她与立夫的儿女私情,但又没有无限放大,相反以她对婚外恋的处理,突出她民主的现代婚姻观,以她与立夫纠结的过程突出她发乎于情而止乎于理的传统婚姻观。 婚前他与立夫自由恋爱,两人志同道合,相(下转第117页)(上接第102页)互钦慕,眼看有情人就快成眷属了,可是曾母的一跪,就把两人的姻缘跪断了,婚后她一直恪守做妻子的本分,努力的营造好这桩婚姻,可是丈夫却一次次的将她拒之门外,伤心而又委屈的她本来可以投向立夫的怀抱,可她没有。当婚姻触礁,丈夫当了父亲,做为妻子的她却不是孩子的母亲,哀大莫过于心死,万念俱灰的她,终于提出了离婚,与立夫许下“契阔谈燕,生死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本以为他俩可以再续前缘,曾母的又一跪,又让她再一次背弃知心爱人,木兰的一壶西湖龙井,让俩人从此真正成为精神上的挚友。 木兰的婚姻之路让人嘘嘘叹息,木兰的选择让人大吃一惊,可就是这样也才能既体现出戏剧化效果,做到艺术真实,又能彰显木兰的本质特性,达到历史真实。 4镜头效果下的木兰 影视媒介与纸张媒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用镜头讲述故事,以视听效果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与享受。影视的魅力主要靠音画的配合,当音画同步时,声音可以诠释画面,以动态的音符激活静态的画面,相对应的,画面为声音赋彩;当音画分离时,单独的画面可以创造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单独的声音最明显的就是人物的画外音,可以引起观众无限的遐想。 剧中最大的是亮点就是木兰的画外音,全剧以木兰作为论文范文中心点,围绕着木兰的视角展开,借木兰之口讲述故事,所以木兰有时是女主角,作为表演者,有时又跳出戏外,发表评论。牛素云借口床不舒服,买了一张新床来,就在她颇带几分炫耀的时侯,婆婆却告诉她旧床比新床珍贵百倍,这令牛素云懊悔不已。这一细节的设置既符合人物张扬跋扈、爱财的性格,又符合视听语言的表现。接着,在一旁静观的姚木兰以画外音进入:“婚姻是女儿家长大的门槛儿,迈进了这道门槛儿,里面的风景就和从前不大一样,旧床换新床,新人换旧人,这是女儿家的必经之路,可一张再大、再好的床,怕也载不动女儿家的忧伤” 这种不时出现的画外音将人物深层心理、意志刻画得细腻入微。 剧中的木兰不仅具有道家的空灵、纯净、自然美,而且还具有儒家的厚德、仁义、隐忍范儿;剧中的木兰有作为凡尘女子的爱情困扰,而木兰之所以为木兰,就在于她能应用自然之气将其一一化解;剧中的美丽画面与木兰的性格交相辉映;剧中的木兰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 参考文献 [1] 毛凌滢.改编电视剧批评:多元视角与跨学科的立体审视[J].现代传播,2008(4). [2] 卢芳芳.电视剧《京华烟云》改编谈得失 [J].中国电视,2006(2). [3] 林语堂.京华烟云[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4] 孙玉洁.《京华烟云》剧本改编与原著比较[J].青年文学家,2010(1). [5] 成雅彬. 文化表层意义下的心里各态[J].四川戏剧,2006(5). [6] 郑亚宇.电视剧《京华烟云》两题[J].电影评价,1990(4). [7] 张永琛.《京华烟云》不输《大长今》[EB/OL]. http://ent.sina.com.cn/v/m/2005-11-06/1214887384.html [8] 王秀梅.《诗经·邶风·击鼓》[M].中华书局,2006. [9] 京华烟云[DB/CD].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429427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