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模因论作为人类文化的进化论,不仅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也为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模因是一种语言文化复制的基因,它从进化论的角度阐述了语言文化的进化与演变,而文化的发展是伴随人类历史出现和发展的。从模因论角度阐述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更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 模因论 传统文化 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但是,随着物质的飞速发展,整个社会的世俗、整个社会的世俗功利化倾向已经越来越突出,艺术传承与商业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就像鱼和熊掌一般不可兼得,怎样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在如今的社会背景下,应该多多思考的问题。 1模因的理论 模因(meme)一词,是首次出现在 1976年出版的Richard Dawkins的《自私的模因》一书中,这本书是建立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文化进化的理论。Dawkins认为模因像基因一样是进化的基本单位,模因是一种语言文化进化的一种基本单位。模因揭示了语言进化的发展机制,人类可以用模因来阐释语言发展的规律。同样的,在文化的发展和传递中,也存在着传播、复制、演变,而传播或复制的单位就是像病毒一样,能够感染宿主、自觉或不自觉地被模仿、复制、传播的文化模因。持“文化进化论”的观点的学者认为,文化观念和行为也如基因一样,会发生变异、扩散、形成相互竞争,只有优胜劣汰才才能持久传承下去,所以这些文化因素的基本单位都是一种模因。经得住考验、受欢迎的模因会不断被模仿、复制、并流传甚广。 模因的定义分两个阶段: (1)模因是一种文化的模仿单位,其表现形式是现有所有的各种文化形式,由历史演化而来反映一个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习惯等等。(2)模因可以被看作是大脑里的信息单位,是存在于人脑中的复制和传播因子。文化信息的每个模因都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通过复制、传播,文化信息不仅可以快速在人群中传播,还可以产生一种驱动力,使思想上升到行为,到习俗、到传统。 成功的复制的模因和生物体一样有生命周期,必须经过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同化,模因首先要感染一个新的宿主,让他注意、理解、接受并进入他的记忆中。在同化阶段,宿主也会通过下意识的的筛选,滤掉与传统文化相异或者相斥的模因。选择与宿主认知体系一致的模因。第二阶段是记忆,新宿主必须喜欢、牢记这个模因,在宿主的记忆中保留时间越长,其传播的可能性就越大,越有利于进一步感染新宿主,同时也越容易被创新。第三个阶段是表达,在与其他个体进行交流和日常行为中,宿主会从记忆中提取相关模因材料,并扩大模因的传播范围。最后一个阶段是传播阶段。宿主从记忆中提取的相关模因被宿主反复的表达有的甚至创新,同时在很多同类内容的竞争中胜出,被其他人所接收继而进入复制、记忆、表达传播的又一循环中。 的文化源远流长,漫长的历史积累并沉淀了大量的习俗、语言等文化模因,模因的这种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的的生命周期,使的这些文化习俗、语言、观念和社会行为等传统文化才得以传承和发展。而且模因是模仿和复制的单位,可以以任何形式出现,并传播和发展,所以,传统文化中的歌曲、诗歌、民间工艺、传统医学、地域文化、民风民俗等都可称为模因。模因的这这种传承和发展不仅仅是纵向的,还可以是横向的,所以每个时期都会出现各族文化的多元化现象。 2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分析 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有着56个民族的大融合。传统文化是有多重文化凝结而成的。传统文化指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精神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是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的精神和物质文明,是五千年历史上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总体表征,狭义来说就是指居住在地域内的由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并被华人社会世代世代相传的、具有鲜明民族和区域特色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明、风俗和精神的总称。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也经历了对外的改革开外,在这几十年的时间导致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断层。同时,外来的文化也不断充斥着的每一个角落,这种现状造成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意识的淡薄和冷漠。尤其已经对新时期的青少年们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西方文化的强烈的冲击并动摇了中华民族年轻一代的文化信念。为西方国家也对进行了“文化侵略”,例如:故宫的星巴克咖啡的争议,以及2005年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这些都留给了人一连串的反思。面对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传统文化,我们没有意识到它的宝贵性,忽视和否认,甚至任之流落失散。而当代青年在面对中西方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带来的冲击时,应该如何去对待,如何去构建新的文化框架,如何恢复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
近些年来,我们已经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研究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潮。政府部门已经开始大力保护、维护和修缮当地的历史文化古迹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等措施。 国务院明确规定,从 2006 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再者,将我国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期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和发扬。同时国家也比较重视软文化的输入,在国外很多城市举办了很多展现传统文化的活动,如法兰克福展,就展现了很多传统文学,在德国书画展中也带去了活字印刷相关内容。在世界各地开办孔子学院也是对汉文化的很好的宣传和传播。影视、媒体等也加大了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例如电视讲座的方式讲述文化的精髓,既生动有趣又能起到比较好的宣传作用,例如百家讲坛,全国各中小学校兴起的“弟子规”等国学的学习,西方国家在大学兴办“汉学”等等,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传承好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