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自然灾害严重是众所周知的。自然灾害作为一种人类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的灾害类型,更需要人类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重视程度和防范技能。然而如何加强人们的自然灾害意识、提高防范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是摆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面前的严峻考验。因此,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更好地进行自然灾害教育尤为重要。笔者在此列举了我国地理灾害及教育教学实效的几点建议措施,以期能对中学地理灾害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高中地理 自然灾害 灾害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5-091-01 我国南北跨纬度很广,跨越了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五个温度带,地形东高西低,地质形式多变。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国必然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中国的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灾情严重。主要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中国自然灾害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有明显的南北不同和东西分异。广大的东部季风区自然灾害频发、灾情比较严重的地区,华北、西南和东南沿海是自然灾害多发区。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灾害种类多且发生频繁,除现代火山活动导致的灾害外,几乎所有的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地震、台风、风雹、雪灾、山体滑坡、泥石流、病虫害、森林火灾等,每年都有发生。自然灾害表现出种类多、区域性特征明显、季节性和阶段性特征突出、灾害共生性和伴生性显著等特点。尤其是近几年,国内外重大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这些灾害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比如1998年的大洪水灾害、2008年年初发生在我国华南地区的雨雪冰冻自然灾害、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以及2004年年底发生在印度洋海域的特大海啸灾害、去年发生在河南大部分地区的旱灾……数不胜数。这些自然灾害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下面我就我国比较常见的干旱和地震灾害为例,谈几点高中地理灾害教育的建议和措施。 一、干旱 中国大部属于亚洲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影响,在区域间、季节间和多年间分布很不均衡,因此旱灾发生的时期和程度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点。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春旱突出,有“十年九春旱”之说。黄淮海地区经常出现春夏连旱,甚至春夏秋连旱,是全国受旱面积最大的区域。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是伏旱和伏秋连旱,有的年份虽在梅雨季节,还会因梅雨期缩短或少雨而形成干旱。西北大部分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常年受旱。西南地区春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四川东部则经常出现伏秋旱。华南地区旱灾也时有发生。 在我国应对干旱的措施主要是跨流域调水。我国的降雨区域性强,南方雨水充足,北方特别是黄淮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锐。只有兴建大型的跨流域调水工程,譬如“南水北调”工程,才能缓和南北降水差异的矛盾,缓解北方资源性缺水问题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南北经济协调发展。此外,还要增强人们的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二、地震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等。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上,地震主要分布在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这五个地区,主要是以构造地震为主。 我国对地震的应对措施目前还比较薄弱,人们对地震来临时的逃生措施和预防措施,以及防止次生灾害方面的知识都还不够完善。鉴于我国近几年地震灾害频发,必须加大对此的宣传力度,尽最大可能地降低地震带来的伤痛和损失。 除了应对措施以外,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还应该不断加强人们对灾害意识的接受力度,让人们树立灾害意识,具备基本的灾害应对措施。灾害意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低层次的灾害心理,指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心理承受能力,它包括人类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救能力及灾后重建时的心理承受能力等;二是高层次的灾害意识形态,包括灾害法律、灾害道德、灾害文化及灾害科学理论等。接受自然灾害意识的教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第一,从灾害的危害性和可防范性来看,只有较好地把握其科学知识,掌握防范应对能力,才能够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就高中生而言,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应对灾害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灾难发生时自救逃生,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对学生在灾难中保障自身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是提升学生应对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教育以人为本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对学生人生的长远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积极教育和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应对灾害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全民应对灾害的能力,提升全民素质,有利于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对社会安定和谐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灾害作为一种人类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的灾害类型,需要人类不断提高对自然灾害的了解重视程度和防范技能。而高中地理课堂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教育是减轻灾害计划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而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家庭的希望,他们的生存状况关系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和家庭的幸福。因此,灾害教育更应该存在于学校,开始于学生,学校是开展灾害教育的最佳场所。而地理学科又是灾害教育的主战场。因此在地理课堂上进行灾害教育势在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