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德育的科学结合(2)

时间:2021-05-17 16:25 点击: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结合的路径 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公民。传统的道德思想灌输做法早已成为过去,目前兴起的是以对话、交流为主的方法。 1外部环境:传统文化氛围 首先是校风。校风是一所学校的社会气氛,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结合的路径

  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公民。传统的“道德思想灌输”做法早已成为过去,目前兴起的是以对话、交流为主的方法。

  1外部环境:传统文化氛围

  首先是校风。校风是一所学校的“社会气氛”,是学校中占主导地位的教育原则、风气和习惯。充满优良而浓厚文化气息的校风能够激励人向上,陶冶高尚的品质、约束不良习气和行为,有助于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传播;不良的校风则会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灵魂,助长道德滑坡。其次是学风。优良的学风,在使大学生扬帆远航,抵达成功彼岸的同时,也会使大学生自觉地接受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模式;不良的学风,只能使人半途而废,空留遗憾。最后是物质文化设施。高品位的校园景观建筑、文化设施、休闲娱乐场所等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气息,可以起到陶冶学生性情、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

  2中坚力量:教师

  良好的道德教育模式不是简单性和间歇性的说教,不是无目的性和无果性的单调乏味的教学活动的引导,更不是校训、校园环境等外部环境所起到的熏陶与感染所能真正做到的。最大的因素其实是人的因素。毫无疑问,在大学,管理者尤其是教师队伍及大学生自身的言行举止和对传统文化的感受、传承道德文化的自觉意识最重要。

  教师,作为教育者,是传播人类思想文化的使者,他们造就了新生一代的多种人才,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是以创造性手段培养人才的伟大劳动者。韩愈在《师说》里提到了教师,并为其下了一个定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其本身的行为和品性对于道德教育和传统文化传承结合有着不可替代性。因此,作为教师,其在道德教育中就绝非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知识和传统道德规范,而是首先要在其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以自身的示范作用来体现和传递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刻感知和传统美德的自觉认同和践行。此外,教师由于其特殊的教化育人的角色功能,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反映和传播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重要理念。就像在《论语集注》中,朱熹对孔子的教育实践做了总结,说到“夫子教人,各因其才”,已经在教师的教学活动的实践中上升为“因材施教”的理论认识,使他们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气质、品性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心理和接受能力施教,根据青少年不同的年龄段来分别确立不同的教学内容等等,均有所反映、发挥和创造。

  3内在关键:大学生

  文化是道德的母体,在诚信的意义上,文化认同就等于信任。由于文化的市场化取向,当前的文化在对传统道德进行解构的同时,并没有设计文化的具体建构。信仰危机是信任危机的最高表现,信仰的失落在于文化整合人心作用的缺失。但文化整合人心功能的失去不是文化本身的必然表现,而在于没有建立相应的文化价值体系。这就需要加强引导,使大学生认识到并发挥其主体作用,让其看到学问修养是一种综合能力,只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多读书,尤其是多读古书,会使人思维敏捷,情感细腻,谈吐雅致,表达能力强等。

  大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在校园传统文化氛围营造中占主体地位。新时代的大学生普遍具有主体意识增强、意识向多维发展、价值观念呈现多元性、行为趋向实惠的基本特点。但同时他们也具有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独立意识和进取精神强烈、追求目标较高等方面的特征。因此,青少年自觉践行是关键,践行的关键是认同。

  总而言之,新形势下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必须植根于民族的土壤,既要在现实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研究,汲取传统的养分,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道德内涵,以切实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又要对影响人们思想建设的落后的传统文化进行严肃认真的清算,批判和改进其中的不良传统,开创新时期大学道德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孙国强.以传统文化的合理因素改进高校德育[J].知识经济.2010(11):142-143.

  [2]张武华.谈传统文化中德育思想的德育价值[J].才智.2010(21):210-211.

  [3]刘春艳.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传统文化功能研究[D].河南:河南师范大学,2012.

  [4]孙旭培.华夏传播论—传统文化中的传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