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问题”在教学中的运用(2)

时间:2014-05-23 16:06 点击:
(三)辩论问题 辩论问题是在课堂上进行的环节,也是实现智力资源共享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各组就对方所展示的问题相互进行提问。这其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细节,可以说这一细节是这一环节也是这一教法的精华之所在

  (三)辩论问题

  辩论问题是在课堂上进行的环节,也是实现智力资源共享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各组就对方所展示的问题相互进行提问。这其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细节,可以说这一细节是这一环节也是这一教法的精华之所在——给活动确定如下的活动规则:当你要求别人回答你想了解的问题,别人又给了你答案,而且你也承认对答案较满意时,你就赋予了对方两种权利:一是对方可以要求你接受他对你提出问题的要求,直到你回答的答案让他满意为止;二是对方也可以放弃对你提问题的权利,转向对你所在组之外的其他组进行提问。这是强制性的规则。它利用学生的好强、好胜的心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它带来的结果可能有两个:一个是双方在一定的时间段内针锋相对、争论不休,问题层出不穷;另一个是一方会很快将攻击的目标转移到别的组。但无论怎样,这两种情形都会交叉展开,活动不会只停留在固定的哪两个组。因为每组都是由多人组成的,每一个同学都会有其想弄明白的问题。而每一组的每一个同学都有平等的权利,也遵循举手发言的规则。教师自然可以利用这一规则,很好地对活动的场面进行调控,使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下面是现场操作的一个片段,从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这一环节的特点。

  教师:“大家所展示的问题都是很有水平的。但不知道对各自所展示问题的理解是否也有同样的水平?检查的办法就是进入我们的下一活动环节。下面先由上次被评为‘挑刺挑得最有水平’的第四组同学来挑选想了解的问题。请问第四组谁来做代表?”

  第四组同学甲:“我们想了解‘全诗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作简要分析’这一问题。”

  教师:“好。这一问题是第三组同学出的。那你希望第三组的哪一位同学来回答呢?”

  第四组同学甲:“希望林敏同学回答。”

  教师:“希望林敏同学给出答案。好,大家给林敏同学一些鼓励。”

  (全班鼓掌)

  林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课本点评里指出的‘朴实平易,句句自然,无刻画之迹’。诗歌的前两句直截了当地交代了过故人庄的缘由是故人邀请赴宴,三四两句抓住农庄特点,从整体上描写农庄面貌。但只是作粗描而不作细描。五六两句叙写宴中欢饮时,也是抓住了农村中最常见的场面来写,充满乡村气息的轻松气氛,也适用闲聊农家事来表达——话农桑。七八两句交代临别之约,再次写出相聚的轻松愉快。全诗层次分明,犹如一篇清新的记叙文,语言自然流畅,朴实无华,让人好似目睹作者做客的全过程一般。”

  教师:“第三组同学还有补充的吗?”

  第三组同学:“没有了。”

  教师:“那第四组对林敏同学的分析满意吗?”

  第四组同学:“满意了。分析得很棒。”(全组鼓掌)

  教师:“第三组同学对这一问题的分析确实很棒,值得学习。好啦,第三组同学完成了他们接受提问的任务,现在轮到他们来挑选想了解的问题了。第三组同学,你们想了解的问题是哪一个?”

  第三组同学甲:“我们想了解的问题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两句诗从结构上看起到什么作用?它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你希望出这题的第二组的哪一位同学来完成?”

  第三组同学甲:“希望谭明亮来完成。”

  谭明亮:“在结构上,它起到了总结的作用。反映出作者追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全班鼓掌)

  第三组同学乙:“你能给我们简要地分析分析吗?”

  第二组同学乙:“我来做分析。之所以说这两句诗起总结的作用,主要是从全诗的结构层次来考虑的。这首诗歌写的是作者一次应邀做客农庄的过程。过程就应该有开始和结尾。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是相约再聚,但实际上也是对这次相聚的情感作总结。”

  (四)处理遗留问题

  课堂上的辩论问题,往往是很难将学生展示出的所有问题都辩论清楚的,而纳入辩论的问题也很难辩析得十全十美,都会有“遗留问题”。对此该如何解决呢?在实际中,可以采取如下方式来解决:

  1.教师以分配任务的方式,将遗留的问题具体分配到各组或个人,要求以课外作业的形式来完成,然后由教师收上来批改好,再发回给该生或该组,由他们誊写好,最后张贴在教室里,供其他同学了解掌握。

  2.以组或个人为单位,自由挑选问题,然后也按前一种方式来完成课外作业。

  教学模式是动态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对教学模式的不断摸索探究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问题教学模式目前是笔者个人的教学研究,其成熟性、合理性必然存在缺陷。在此做一简单介绍,以求方家斧正。

  参考文献:

  [1]杨治华.问题教学法初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4).

  [2]王汉岭.在课堂教学“问题”中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12(10).

  [3]杨利华.情景诱思,问题引领,促成教学达标——问题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S1).

  [4]王有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问题教学法[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1).

  [5]朱宝春.创设情境巧设问题提高教学效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9).第3卷 第7期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