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自主学习的时间与条件不具备 校外农村青年作为家庭的劳动力,在离开学校以后并没有赋闲在家。他们有一部分人参与农业生产,大多数则外出务工挣钱,补贴家用。在Y村,按照当地的风俗,男青年在20岁左右要盖房子、娶媳妇,这需要一大笔费用。在这种情况下,男孩一旦辍学,家里就开始为其寻找打工挣钱的地方。在农村人看来,男孩挣钱是硬道理。女孩结婚之前也要为家里做点经济贡献,想办法打工挣点钱,结婚以后则要生育孩子、抚育后代。所以这些校外农村青年并没有时间与精力去学习。 “现在家里主要希望我能在外多挣点钱,好盖房子、娶媳妇。”(C6,男,19岁) “现在我最需要的就是工作、挣钱,也没时间更没机会学习。”(C7,男,27岁) “我已经结婚了,不可能再向父母要钱。结婚了就要养家糊口,自己在家也没时间看书,一天干完活,很累,就想休息一会。”(C8,男,26岁) “平时就是出去干活,在家就是看看电视什么的。”(C9,男,28岁) “咱们农村,不像城市,有图书馆、学校什么的,在这就是干活、回家休息。”(C10,女,20岁) 从以上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农村青年离开学校以后,面临的多是生存的压力。作为主要劳动力,家庭需要他们干活挣钱。他们的工作主要依靠体力,工作结束之后感觉比较累,工作之余的空闲时间也不多。农村女青年结婚以后,需要生育子女、操持家务,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更少。农村缺乏青年人学习所需要的书籍、资料,更缺乏这种学习的社会环境。可以看出,Y村的青年即使有学习的想法,在生存的现实面前,也逐渐被消磨殆尽。 (三)受传统思想影响,校外农村青年继续学习的动力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青年的价值结构具有传统与现代的“重叠性”。农村青年价值观的传统性体现在以农耕文化为特点的思维方式、经世观念和道德规范上。他们具有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1]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推行,Y村通了公路,村民用上了自来水,经济收入水平持续增加。农业机械化的耕种模式既节约了劳动力又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收益。很多农村家庭在兼顾农业的前提下,还有富余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或就近务工,收入也比较稳定。Y村人感觉到生活在逐步改善,在他们眼中生活是幸福的。农村青年认为生活已经很令人满足了,他们继续学习、接受培训的动力并不大。 “现在生活也不错,可能也是人的惰性吧,咱们这好多人都是这么过,也没人去主动外出培训、学习什么的。”(C11,女,28岁) “现在生活好了,年轻人能外出挣钱,不错。”(C12,男,26岁) Y村工商业不发达,以传统农业为主,非农产业以建筑业为主,零星的企业也是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情况下,现代性的知识与技能在该地区也缺乏施展的空间。大多数人还是沿袭相对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个人奋斗、实现个体价值的观念在青年人中比较淡薄。他们的努力更多是为了满足生活基本需要。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Y村人对目前的生活状态比较满意。青年人没有接受技能培训也能在农村或附近的城市找到凭借体力就可以胜任的非技术性工作,收入也比较可观。这大大降低了校外农村青年继续学习或接受培训的动力。这同时导致了农村青年发展陷入不良循环,由于学习或培训的不足,缺乏专业技能,他们被限制在依靠体力劳动的非技术岗位上。 四、校外农村青年学习培训状况的原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宏观背景
在迈向现代化社会的进程中存在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不同的二元社会结构,一方面是现代化的城市社会,另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组织形式、经济结构模式离现代化还相差很远的农村社会。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大部分农村社会处于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无论是生产方式还是社会的经济结构形式以及村民的生存方式,都离现代化的社会相差很远。村民主要从事的农业生产虽然一定程度上实行了机械化,但是科技含量比较低,不需要太多的文化知识;村民农闲时从事的非农生产大多是建筑业或简单的加工工业、服务业,对文化水平的要求并不高。大多数人仍沿着传统的路径生活,生活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传统性依然很强。由于经济不发达,农村基层政府的财力有限,政府资助的针对农民的培训非常少。一些社会上的培训项目单一而且收费较高,农村青年没有经济能力也没有意识和动力去参加学习、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