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美术素养的说明,析普通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几个方面的误区,出美术课程教学中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方法,提出对美术教师的新要求。 关键词:小学教育;美术课程;教学分(二)课程设置上过于强调基础美术课程与过分强调专业指性。 并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处在一个探索期,各高校所编写的教学大纲基本上呈现出两个特点。 “美术教育”是美术学科在教育学理论指导下的专业教育,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l9世纪的德国。高等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大部分是最近几年在原中等师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专业。 主要培养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各科教师。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美术课程在大多数普通院校课程设置中都是在选修课中出现的,课时量一般不超过32个课时。而美术课程在培养小学各科教师中的实际作用远大于其在课程设置中的定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以下就现阶段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美术课程现状做一梳理和分析。 一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美术素养的目标和定位美术课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1.美术鉴赏能力主要指的是对艺术的感知、体悟、迁移、想象的能力,与之相对应的是情怀、品位、眼界、视野。这一目标在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艺术教育中具有前提性、根本性的意义。 培养良好的艺术修养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艺术感知力、体悟力。 同时高尚的艺术审美能力也必须在良好的艺术感知能力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无法想象一个对造型、空间、结构、色彩均无起码认识的人能真正欣赏一件美术作品?培养较高审美鉴赏力,必需通过中外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来实现。当然,在实践课中,也要注意鉴赏知识的有机渗透。 2.有了一定的艺术感知力,还得有相对广阔的艺术视野及掌握艺术常识鉴赏的方法规律,才能真正让感性层面的认知升华为思想、观念,体悟到艺术作品的丰富内涵。虽无法达到专业性的高度,但作为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应比一般的本科大学生要更深、更广一些。这是小学教育中的“综合性”“通识性”等性质决定的。这一特性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艺术功底之外,还须具备广博的人文素养,学习艺术鉴赏的过程本身就是增强人文素养的过程,更是提升学生品格、心灵、情操的过程,同时还是“传承文明”的过程。 二、普通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在构建美术基础课程中面临的困境与问题新的课程改革倡导对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现在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在课程定位、课程设置、教材选编、师资配备都沿袭了原中师的模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对课程认识与定位的偏离(师生们对课程资源了解的片面性)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层次的教学,现阶段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师生对课程认识与定位的偏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弱化美术课程的基础性地位。美术课在整个四年的课程设置中处在一个弱势的地位。这和课程设置的主导思想有很大的关系。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求远远超前于课本上的知识。美术课应该从选修课提升为必修课,课时量要适当加大,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应该体现在各科教学之中。 二是美术课更多的是体现为一种多元性、交叉性。美术课成为一种综合型课程,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它已经依托数码、网络、媒体等多种手段传播,我们生活的方方面无不被渗透着,同样小学课程也是如此,不管是语文、数学、自然、科学等都通过“美术”的形式展现出来,形成美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交叉。 l_沿用八九十年代中等师范的模式。美术过于强调基础课程的作用,将基础美术取代其他一切美术教学。这是国内高校具有的一个共性问题。以绘画基础为主的教学手段,无疑对丰富美术的教学体系大有裨益。但在执行教学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盲目扩大绘画基础作用的倾向。我们必须明白绘画基础教学只不过是整个美术训练系统中的一个训练科目而已。应该加大应用性美术的教学,如手工制作、设计、装置等,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相当一部分院校,把美术课按照美术学专业的课程来上。 过分强调专业性,课程设置上分的过细,如美术理论、静物、风景、人物等。因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学前基本上没有美术基础,绘画性过强,学生很难接受。同时课时少,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使教学面临很被动的局面。 小学教育专业应该根据专业特点,突出应用性的教学。是目前教育界比较认同的一种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对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空间想象力都大有裨益。不仅如此,在专业美术院校出现的一些实验性涂鸦教学,对于我们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三)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育应该突出交叉性。 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是一门交叉性的课程。交叉性体现在绘画课的基础上可以有机的融入到其他课程里。如英语课通过图示的方式进行教学,既可以回避母语带来的干扰,又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舞蹈课的道具制作,语文课中的情景创设等,数学课中抽象数字教学等都可以与美术造型语言交叉进行。综合性体现在我们现在提出“大美术”的概念。什么是大美术,是指突破传统绘画艺术形式,前提背景是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如包装、舞台美术、广场美术;还有各种前卫艺术形式,如烟花,装置、电光等,美术呈现一种综合化的趋势,不能苦守基础绘画。 美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多元化的课程。 (四)师资队伍建设单一、落后。 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应突出应用型,而这种应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手工制作(剪纸、泥工、陶艺、综合材料);二、电脑美术(图像处理、课件制作、数码美术);三、现当代美术形式(包装、影像、装置、网络美术)。美术课程的多维性要求老师要更全面。而目前我们配备的教师基本都是美术学专业教师,只能教学绘画,或者只能教学设计。单一型的教师是不能适应课程教学的,急需合理配备师资。但这里面出现了一个矛盾,就是一个美术课程不可能配备多个美术相关老师,需要我们整合学校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力量,不能单条腿走路。 (五)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应努力挖掘目前的美术基础课教学,手段和方法太过单一。我们应该善于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来弥补这一缺陷,如幻灯、影像、多媒体,网络,这里面最有效地当数多媒体和网络,他可以综合各种教学手段的优点,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如讨论法,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也可以让学生自我评价;游戏法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领悟所学的知识;综合训练法可以在基础训练后,让学生做综合练习。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基础课有其特殊性,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创新和发展。 (六)教学设施的缺乏 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所有新升本的地方院校,尤其是原中等师范升格基础上成立的小学教育专业,都存在这个问题。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针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设施缺乏的问题应该换个角己57度去思考。设施缺乏是个现实,但今天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知识的传播呈现出网络化,数码化。艺术或者美术发展呈现出大众化,大美术的概念开始出现。不要总是认为美术就是要在画室里进行,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美术馆、博物馆、大型广场艺术、媒体、图书杂志、电脑网络、各种博览会等。当然作为地方性院校在这方面可以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但这是一种可行的思路,要因地制宜。 三、对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美术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作为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美术教师,不仅在专业上要紧跟学科发展,工作中更要具备必要的能力素质,才能适应课程的要求,才能胜任本职工作。笔者认为新课程对教育者的新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道德修养,形成严谨的治学作风。“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技能,还要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美术教育者教别人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而美的内涵首先体现在道德情操的美,只有一个道德修养良好的学生,才能担当起传递美、创造美的责任。 (二)强化教育理论水平与专业素养。这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永远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基本的素质。很长时间以来,大家都认为美术教师只是教授绘画技能,忽略了教育理论对美术教学的基本指导作用。很难想象一个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不强的教师,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来?美术教师需要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尽可能的吸收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研究规律,找到有效的施教途径。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将知识与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三)教师要能够灵活变换角色,促进教学。我们处在一个咨询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很容易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如网络、杂志、各种展览等。美术教师的角色不再是讲授和传播知识,应该成为知识的促进者和引领者。比如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技能、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之有效的学习。 (四)加强专业合作,努力形成终身学习的自觉性。美术教师要加强同专业的交流与合作同时更要加强各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改变自我封闭与孤立的现象。作为美术教育者,惟有坚持与时俱进充分照顾到个体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开阔思维,树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才能使美术教育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2—05—14.【2】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3】孙培表,赵荣昌,张法琨等教育名言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