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艺术教学课堂犹如一个由师、生、教学内容和环境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在平衡——不平衡——再平衡的过程中主体得到持续发展。艺术课程生态教学需在洞察其内涵、把握其特征的基础上制定合适的实施环节。 【关键词】艺术课程生态教学内涵课堂特征 艺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需秉承一个理念,“像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分、土壤和特定的生态环境一样,人的艺术能力的发展也需要适合的条件和环境”。换言之,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正如植物的生长一样,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创建和谐、自然、系统的生态课堂进行教学由此成为学生艺术教育成功的关键。 一、艺术生态教学的内涵 “生态”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生物的自然生长状态”之意。《辞海》中对其解释为:自然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动态平衡关系。“生态”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溢出“生物有机体与周围外部环境的关系”这一特定含义,扩大到人类与周围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尤其突出人类环境中各种关系的和谐。“一方面要求人类与其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和谐;另一方面还意味着人类生存环境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即人文层面中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以及它们彼此之间关系的和谐”。①这个术语还常常被赋予“生态平衡”“良性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等含义。把“生态”的这些理念融入课堂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就是“生态教学”。它强调的是“生态化”主体及其环境之间的和谐而充满生机的关系。 艺术生态教学是立足于各种艺术学科自身的特征,在用生态学的理念建构的课堂中开展的教学活动。这种课堂的构建遵循自然规律,不以技能为主,提倡情感的自然生成;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激发学生的潜能;以学生为中心,增强体验;重视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倡导塑造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以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和谐为价值核心、思维方法和发展思路,在一个和谐共生的课堂环境中推动多样的、开放的、民主的、互动的艺术教学。 二、艺术生态课堂的构成与特征 构成要素:艺术生态教学成败的前提在于能否建立一个既包括自然生态又包括文化生态的平衡的课堂生态系统。它由课堂生态的主体(老师和学生)、教学内容和课堂生态环境构成。后者既包括由教室布置(课桌数量与摆放格局、灯光设施、墙体颜色等)、通风情况、温度湿度、教学设备(画布、颜料、乐器等)诸多因素构成的客观性环境,也包括由学风、班风、主体关系、教学与管理制度等各种因素构成的衍生的软性生态环境。因此,艺术生态教学的关键在于处理好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两类四种关系,一是主体之间的关系;二是主体与环境的关系。具体而言,需要调和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课堂环境之间、教师与课堂环境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相互制约的关系,呈现和谐之美。
课堂特征:第一,整体性。整个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场,生态主体之间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物质、精神、制度、文化等“能量”的相互交换与传递,相互影响相互适应,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变化发展中推动课堂活动的有序开展。第二,开放性。生态课堂要求生物体之间都具备平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在开放的系统中,主体之间平等交流,共享信息。其信息本身也是开放的,包括社会生活、实践经验、个人体验在内的一切知识。第三,自然性。作为课堂生态场主体的不同学生都占据着自己的生态位,他们身上都潜藏着不同的特长和天赋,需要遵循其生长规律因材施教。如果无视学生个体需要而进行过度开发,破坏自然生态,就会阻碍幼苗的成长。第四,动态性。生态主体是在不断打破平衡与获取新的平衡中得到可持续发展。艺术生态课堂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引导其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热烈的探究精神,训练其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