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音乐表演的多元性 音乐表演(演唱、演奏)是音乐活动的生命和中心,没有表演就只有纸上的乐谱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音乐艺术。如果说作曲作词是“一度创作”的话,那么表演就是“二度创作”。波兰当代音乐理论家卓菲娅·丽莎说:“属于音乐的特殊性的,还有作品与听众之间的中间环节,即表演,它具有自己的历史发展规律,具有自己的美学价值,并在很大程度上服从于社会的要求,同时也改变着作品本身的面貌。”④音乐表演的多元性又分两个方面: 1.声乐表演的多元性 在移民文化现象的影响下,现代音乐从以往民族声乐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迅速发展为美声声乐、民族声乐、通俗(流行)声乐三大声乐三足鼎立、三位一体的多元性大格局。 其一,是美声声乐的引入与勃兴。五四运动以后,一大批留学归国的歌唱家回到上海定居,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美声唱法,他们用美声唱法演唱外国歌曲、歌剧和民歌以及根据西洋作曲法自己创作的艺术歌曲,成为美声声乐的开拓者与奠基者。其中主要有应尚能、周淑安等。 其二,是通俗(流行)声乐的引入与勃兴。通俗声乐19世纪后期兴起于美国,30年代影响到上海,当时流行的《夜来香》《何日君再来》等通俗歌曲曾风靡一时。新成立后以后曾被视为“靡靡之音”而遭排斥。改革开放以后,又经我国港台地区传入内地,并迅速走红,引领时尚。(转第页)(接第页) 2.器乐表演的多元性 我国第一批钢琴演奏家出现在上海。1927年,萧友梅在上海创办国立音乐院(后改名为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开设第一个钢琴系,聘请移民于上海的三位钢琴家任教授,培养出第一代钢琴家丁善德、吴乐懿、朱工一、易开基等。1935年,丁善德在上海举办毕业独奏音乐会,成为音乐史上第一次钢琴独奏音乐会。 (三)音乐欣赏的多元性 在移民文化现象的影响下,音乐现代化进程中也出现了音乐欣赏的多元性特点和趋势。从西方现代“接受美学”理论上考量,音乐欣赏是音乐艺术的“三度创作”,欣赏者也是音乐活动的三大主体(创作者、表演者、欣赏者)之一。这些欣赏者的多元性文化需求,决定了整个音乐欣赏的多种类、多风格的多元性特点。从而也助推了当代音乐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态势。 (四)音乐教育的多元性 在移民文化现象的影响下,音乐现代化进程中的音乐教育也出现了多元性特点。 许多外国音乐家、教育家在创办了音乐学校,重点教授西洋音乐(声乐、器乐),丰富了传统的音乐艺术,推动了现代音乐的多样性。例如,指挥家尹升山,1946年考入哈尔滨交响乐团,师从俄国侨民希德洛夫学习小提琴。 由此可见,音乐现代化进程中移民文化现象的影响,以音乐活动的多元性为中心和主要标志。这一多元性特点也在上海、哈尔滨两城市得到全面、具体、完美的展现。 三、音乐成果的高端性 音乐现代化进程中移民文化现象影响的第三个子系统与第三个层面,是音乐成果的高端性。这一高端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音乐艺术家的高端性 音乐现代史上,出现了数量众多的高端音乐家。仅以上海、哈尔滨两城市为例,上海就有作曲家贺绿汀,钢琴家丁善德,歌唱家喻宜萱、斯义桂、李献敏、廖昌永等;哈尔滨也出现了歌唱家张权、李双江、陈红、孙悦等。 (二)音乐演出的高端性 国际大都市上海举办的“上海之春音乐会”和哈尔滨举办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不仅成为国内三大音乐盛会中的两大盛会,而且成为国际上著名的音乐会。哈尔滨因此被联合国命名为世界音乐名城。 (三)音乐赛事的高端性 上海市曾于1987年举办了首次“上海国际音乐比赛——风格钢琴作品创作及演唱比赛”,有12个国家和地区的钢琴家参赛。哈尔滨也举办过多次国内和国际的音乐比赛。 由此可见,音乐现代化进程中移民文化现象的影响,在音乐成果上创造出高端性的硕果,令世界刮目相看。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文化厅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音乐现代化进程中移民文化现象的影响研究——以上海、哈尔滨二城市为中心》结题论文;项目编号:12yjc760087) 注释: ①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606. ②③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2115,1108. ④卓菲娅·丽莎.论音乐的狂[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186.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张斐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