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期望以此来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应对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但该体系在实际运行中并不能及时地发现处在心理危机中的学生。笔者认为学生掌握心理危机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041-01 近年来,高校心理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高校亦采取了各种措施诸如开设心理咨询室、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现实情况是各项工作泛泛且流于形式,无法深入学生、与学生进行最及时最有效的沟通联系。目前,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危机干预三级网络体系,期望以此来预防应对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而该体系在现实中是否真的能起到作用?该体系又存在哪些不足呢?本文将进一步探讨。 一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现状 心理问题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并采取了多种方式来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育部在2001年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出了指导意见,指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和内容、原则、方法,要求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等,同时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成体系。 各高校在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的过程中,提出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可大致分为三个级别,学校—院系—班级。旨在构建起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使心理健康预防工作做到了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 三级网络体系的工作任务。校级预防体系为第一级,一般由校级领导、学生工作负责人、心理咨询老师、医务人员等构成,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主要负责研究、规划和制定危机事件处置方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状况进行评估,指导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院系干预体系为第二级,处理心理危机突发事件。筛查问题学生,进行初步危机干预,并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与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相结合,全面掌握学生信息,在日常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班级心理委员为第三级,在二级干预体系指导下开展工作,主要负责在本班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简单的朋辈辅导,并及时发现、报告学生的异常行为。 二目前,危机干预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的危机干预的主体来说,更多是针对学生工作者即辅导员、班主任如何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对在危机中的工作任务的研究,例如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心理疏导、通知家长、医院转介、危机排查等。在这一系列危机处理步骤中,第一步:及时发现是危机干预的重要部分,遏制了源头危机也就能避免,但在实际工作中,“及时发现”就成了一个问题:处在第一级的学校领导层、心理咨询中心等因为与学生的接触有限,不可能及时发现问题学生;第二级的学生工作者及时发现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也不太现实。大多数学校内,学生多由辅导员直接管理,一个辅导员往往要负责几百个学生的日常事务,琐碎而繁杂,因而辅导员很难做到完全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状态,这就很难及时发现心理危机者。个别院校有班主任辅助辅导员管理学生,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一般班主任都是兼任,除了班主任之外还有其他工作任务,如教学、行政工作等,他们与学生相处的时间也很有限,做到完全了解很不容易。虽然有第三级工作体系——班级心理委员辅助二级网络体系的工作,报告异常学生的情况,但学生群体多以宿舍为单位而形成封闭的小圈子,心理委员不足以洞察全班的情况。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也有一定难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若不被班里多数学生接受,心理委员的工作开展便存在很大的阻碍,甚至不被人理解,认为他们是打小报告的人,更谈不上他们之间的朋辈辅导。 三对策建议 笔者认为每一位学生都掌握心理健康常识方为解决之道,就像每个人都知道感冒是怎么回事,知道感冒了该如何处理,让心理健康知识尤其是其中危机知识成为每个学生的常识,以便学生在遇到危机问题时,大脑中有相关的知识储备,知道该怎么办,至少知道出现危机问题时应寻求心理咨询师或者同学、老师的帮助,不至于任由问题发展严重下去。 虽然目前各高校都有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但现有的教材少有涉及危机应对措施的内容。没有告诉学生什么样的行为表现或情绪体验是危机前兆,没有告诉学生出现危机后该如何应对。笔者认为将心理危机常识以小手册的形式发给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习了解心理危机常识是非常有必要的。采用小手册的形式,简单便于携带,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率。手册内容可以以高校常见心理危机问题为主题,以心理危机发生前的行为、言语上的征兆为内容,告诉学生若周围同学有类似表现请及时报告老师。告知学生危机发生时的应对措施,例如危机发生时要及时求救、言语劝阻、急救办法,怎样和心理危机者谈话等。 通过该手册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心理危机的常识,可以及早发现可能出现的危机,以便学校第一时间采取相应危机干预措施,将危机扼杀在摇篮中。另外,学生也可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有更好的把握,当自身出现心理危机时,能及时寻求好友、同学及老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吕春明、王淑珍、黄宗青.大学生心理疾病三级预防与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关系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8(18) [2]崔柳.大学生心理健康“三级网络”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2013(15) 〔责任编辑:李锦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