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整体素质低 高职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比较少,一般只有两到三个人。虽然有的高职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比较多,但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背景或专业的人很少。根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是辅导员、团委干部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些人一般不具备心理学专业背景,甚至有的人根本没读过心理学的相关知识,通常是凭借主观感觉或经验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交给这帮很不专业的人,在学生出现微妙的心理差异或细微的行为变化时,这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般不能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采取有效的措施。 三、高职院校困难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一)开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一门知识的重要阵地,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开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积极心理的含义、掌握塑造积极心理的方式。开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比较关注学生心理消极的方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关注学生心理积极的一面,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具备的天赋,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尤其是困难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自立自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是多么光荣,培养他们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精神;二是,注重增加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通过创设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的情景,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讨论、探究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才可以防止心理问题的产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同时养成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挫折、困难的习惯。 (二)强化困难学生发展性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该将发展性心理咨询引入到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发展性心理咨询是指综合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有关知识的一种咨询方式,在咨询过程中充分尊重咨询者个人,让前来咨询的困难学生感受到人情关怀。同时,要善于发现困难学生的优点,促使其将心理积极的一面展现出来。另外,应注意的是发展性心理咨询并不是屡试不爽,对于已经存在心理问题且较严重的困难学生,应该及时送往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 (三)充分利用校园各种资源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主要受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的影响,通常和谐友爱的社会、家庭、校园环境会造就积极向上的心态。另外,一个人是否感到快乐、自信,一般看是否受到家人、同学、老师的认可,如果受到他人的肯定,那么学生就会表现得乐观向上、自信满满,如果受到他人的指责、轻视,那么学生就会感到自卑、消极。所以,笔者认为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做到以下两点:首先,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联合其他部门多开展一些积极向上的活动,为困难学生多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使其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其次,高职院校、家庭、社会机构等应共同努力为困难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生活、实践环境,使困难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积极因素,从而有利于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周秀艳.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工会论坛,20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