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为素质教育点亮了明灯。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得活到老,学到老,首先要求具备学习的能力。如何学会学习,培养学习兴趣,掌握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我们教育的任务,课堂教学则是教育的主阵地。我们教师应以研究者的心态触摸课堂,正确解读新课程理念。以下我将以高中生物课程中光合作用一节为例,谈谈我对新课程的理解。 这一节在介绍光合作用之前,先讲了色素,是课程设计的一个亮点,由色素吸收光的特点导出光合作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以旧知识叶绿体这一细胞器为切入点,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叶绿体是一个双层膜性细胞器,有基质,基粒,而我们所说的色素就分布在基粒上,这样很好把色素这个概念导出,而因为它的特殊功能---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光在光合作用中作为最终能量来源,自然引出光合作用。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原有的旧知识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换句话说,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总是借助旧知识而实现的。对色素的学习刚好体现了这个观点。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几乎每一个科学发现,都离不开实验探究。而在光合作用这节介绍了发现历程,因此,在这节学习中应该引导学生重现科学家的探究之路,领悟他们的艰辛,及在这个过程中彰显的智慧。可以按照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这个步骤,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科技水平,还原他们的思维历程。例如,1642年,海尔蒙特,培养柳苗的实验,实验浅显易懂,容易还原,在当时的情境下,说明了问题,纠正的土壤对植物生长至关重要的观点。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比较容易做到,同样说明了植物更新空气的重要课题。不得不提的就是1864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做的实验,很经典,设计非常周密和巧妙,对绿叶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的处理,酒精脱色,碘蒸气处理,这也是对我们以后设计实验的一个启发。酒精脱色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要注重对照实验在说明问题时的重要性。重现实验以后,要求学生阅读,找出每个实验的贡献,这部分属于接受性学习。对科学史的学习不仅体现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的要求,同样对传统教学中的接受性学习也有很好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主要是前人积累的现成知识,接受学习是习得现成知识的最基本学习方式;光合作用发现历程科学家们的实验是不可磨灭的事实,探究学习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这些知识主要是通过接受学习积累的。接受学习往往以感性知识作支柱,而探究是学生获得具体经验的途径之一,探究过程能够深化接受学习过程习得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新课程理念中,探究性学习与接收性学习应该是并重的。 接下来是对光合作用过程的学习,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美国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发现。要求学生具有自主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就是迅速,正确的吸收书写或印刷体的意义以及电子出版数字化信息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样是重点,光合作用过程的学习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光合作用的原料水和二氧化碳是在什么时候参与到反应中的? 2。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机物和氧气,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
3。光合作用的条件:光,色素,酶是在哪个阶段发挥作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