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艺术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其以城市为根基,以公众为对象的审美教化,既展示了城市文化形象及思想内涵,又丰富了公众的文化艺术生活。其通过城市公共空间内不同形式的艺术呈现,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公众互动,提升了公众的人文素养,发挥了教育功能。城市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水平不仅是一个城市教育水平的显著标志之一,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和折射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当下,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随着城市的形态与功能不断演变,城市文化建设和人类生存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城市公共艺术教育发展迅速,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在我国中小城市中,城市公共艺术教育依然面临着不少困境,公共意识的缺失、艺术教育初衷的背离以及人文精神的缺位等现象依然存在,城市本质功能的背离也值得反思。因此,加强城市公共艺术教育势在必行。 一、我国中小城市公共艺术教育的缺失 (一)公共意识的"缺乏" 在我国中小城市中,公共艺术教育传播及发展遭遇瓶颈,长期以来,公众对城市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仍停留在以个体为中心的思想层面,而忽视了开放和参与、平等和共享的态度,这种个体意识严重阻碍了公共意识的发展。另外,在环境污染、资源恶性耗费的当下,公众并没有意识到公共艺术能向公众传播文明、陶冶灵魂。城市公共艺术教育的潜在价值也未受到重视,公众对功利的片面追求使公共艺术教育受到严峻挑战。一方面,部分公众对城市公共艺术教育缺乏深度认知,未能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到"德智体美"教育方针的高度;另一方面,我国中小城市的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部分地方政府往往偏重于经济建设,而忽视了公共艺术教育。他们还未将公共艺术教育纳入到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塑造城市文化形象上,导致了城市公共艺术教育与城市文化脱节、城市公共空间被挤压、公众的公共需求被漠视等情况。因此,让公众在公共艺术中切实体会到公众性与参与意识,让公共艺术真正走向公众心里并承载教育功能还任重道远。 (二)艺术教育本质的"背离" 近年来,我国中小城市艺术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果,有些作品成为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和艺术教育成就的见证。但在现实生活中,"活跃"在城市中的公共雕塑、景观等艺术作品,有的不具有一定的艺术品位,无法折射出城市气质和内涵;有的仅仅是一部分群体"共享"的艺术,导致大多数人并不理解作品内涵,甚至产生歧义。艺术表演以其特有的传播方式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丰富着城市文化生活。但是,部分艺术表演或过于低俗,或脱离公众的欣赏视野,使公众无法在艺术表演中获得审美愉悦和启迪,这有悖于公共艺术教育的本质和初衷,残酷地剥夺了公众的话语权,无法让公众品味到审美情趣和文化情怀。城市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公众人格的完善和升华,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艺术作品的品位固然值得称道,但过于强调艺术性,使艺术作品偏离了公众普及的轨道是值得反思的。因此,要真正发挥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就必须加强对公众的普世关怀。 (三)人文精神的"缺位" 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精神,其在城市公共艺术教育中的贯穿与体现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在我国中小城市中出现了一些有悖于艺术与人文精神的现象,在不少艺术作品中,仅注重物欲的满足而忽视了对城市公众人文精神需求的深度探求,人文精神呈现出"缺位"状态。缺乏内涵的艺术作品、短命的公共建筑、粗制滥造的公共项目……这些"追赶式发展"和"短期效应"的追求,导致城市文化建设陷于趋同、异化与媚俗的困境,背离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形象的欲望满足取代了人文精神的意义追求,人文精神被物质化了,艺术教育也被功利化了,使公众失去了审美趣味,公共艺术的教化意义也悄然消失,这种发展带来诸多的不和谐。因此,人文精神的"缺位"是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当下艺术教育中的根本性问题。 二、对加强我国城市公共艺术教育的构想 (一)提高思想认识,明确艺术教育目标 加强城市公共艺术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一项战略任务,要提高国民的素质,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明确艺术教育目标,切实加强城市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要把对城市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开展形式多样的公众文化艺术活动,引导公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教育。推广优秀的文化艺术精神产品,不断完善制度建设,丰富公众的文化生活,培养公众的艺术素养,使艺术教育深入人心,使公众树立"了解艺术、学习艺术、体验艺术"的理念,为公众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同时,也要整合城市管理者、建设者、艺术家及相关产业的智慧,促进公众对公共艺术的认识和了解。正确引导公众提高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使公众深刻认识到城市公共艺术教育实施的目的和意义,扩大全社会参与艺术教育的光荣使命,找准推行城市公共艺术教育的突破口,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和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以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塑造和完善公众的认识水平为主旨,不断增强城市的文化竞争力,营造和谐氛围,使艺术教育活动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目标,使城市公共艺术教育逐步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 (二)发挥艺术教育作用,促进公众人文素养提升 艺术教育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公众的思想、理想、感情均潜移默化地发生深刻变化,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当下,将优秀的艺术作品呈现在城市中,使公众产生共鸣,可以激发公众心灵的愉悦或诗意的享受,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功能。公共艺术不仅仅是艺术本身,还蕴含并发展着与其不可分割的社会政治和人文精神。公众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观照,与艺术家的心灵意象达到共鸣,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的生活态度和审美素养,以此来陶冶、丰富和提升公众不同的审美,并承担着面向公众实施艺术教育,引导和提升公众文化素质的社会责任。这种提升公众文化修养的艺术教育形式,是其他学科无法实现的。 (三)营造艺术教育氛围,助推城市文化新发展 以开展博物馆教育、美术馆教育等为主导,充分利用博物馆、美术馆等这些得天独厚的艺术教育资源,向公众注入高品位的艺术文化。博物馆、美术馆内展出的古今中外的绘画、艺术设计、书法、雕塑等艺术作品长期免费开放,这些艺术作品或反映本土公众的生存和栖息的景象,折射着城市特有的文化积淀,或呈现着现代艺术的时代气息。在欣赏这些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公众获取了艺术作品带来的社会、历史、哲学、审美和情感的信息。同时,公众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不知不觉地获得了很大提升,以举办健康高雅的音乐会和歌舞晚会等艺术活动为契机,结合我国的春节、国庆等重大节日举办庆祝活动,让公众参与互动,使公众在艺术活动中获得审美愉悦。通过这些艺术活动可以直接、有效地娱乐和教育公众,并使之逐渐成为公众的一种自觉的生活方式,甚至成为社会的一种风尚。另外,开展形式多样的展示公众风采的艺术教育活动,如城市广场舞、书法摄影展、时装表演等活动,为公众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也可在城市的街道、广场等公共场所设置一些景观造物和广告招贴等,让城市每个角落体现艺术美。通过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有利于公众获得艺术享受,提高艺术修养,有利于提高城市公共艺术文化品位,助推城市文化新发展。 结语 城市公共艺术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其以特有的教育形式,为公众的文化素养、人格完善起到了助推作用。可以说,城市公共艺术教育代表着艺术教育与公众、艺术与社会的一种新取向。我国中小城市公共艺术教育目前还处于缺失状态,公共艺术教育依然任重道远,全面推行艺术教育显得更加必要和迫切。因此,我们必须高瞻远瞩,看待艺术教育的功能和地位,提高艺术教育的认识,努力探索与思考城市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完善城市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有效地开发与利用城市的资源,使之服务于公众。同时,还应体现艺术教育的价值,为城市营造健康高雅的艺术教育氛围,让公共艺术根植在公众的心中,从而实现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促进中小城市城市化进程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注:本文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地委托项目(项目编号:12JD31)、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0B0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一种与公众社会互动的艺术及其文化的阐释[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艺术学》编委会.艺术与城市:空间与想象[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 [4]张道森.公共美术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宋薇.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J].文艺评论,2006. [6]孟超.关于城市公共艺术的思考[J].艺术教育,2011.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高薪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