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参与、主动合作、善于探究、乐于交流,是新课改所倡导的科学学习态度。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积极培养和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学习能力。 一、课堂"民主化",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而科学课堂要以学生为本,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实践,勇于创新。通过"民主化"的课堂,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如学习《太阳和影子》一课,这课以探究太阳运动和影子移动、变化的规律为重点内容,它改变了室内实验研究的方式,让学生到室外以太阳为光源进行实验研究,由室内转向室外研究,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身体的解放,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我们可以让他们利用自身的跑去研究影子的秘密。首先,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如何用自己的身体来研究影子的变化,通过讨论形成四个活动:①找影子(找到哪些物体的影子);②藏影子(想办法把自己的影子藏起来);③变影子(变化你的影子,你有什么发现);④踩影子(尽量踩到别人的影子,而不让别人踩到自己的影子)。最后,跑累了,大家围坐在草坪上,进入研讨。这一找-藏,一变一踩,无形中的比较可以使孩子们毫不费力地发现影子变化的基本规律:我背朝太阳,影子就在我的前面;要是太阳在东面,那影子就在西面;影子是黑色的;我早晨上学时的影子比现在的长…… 二、活动"生活化",促进学生从体验中理解 科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现代课程论也认为,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教育也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儿童的生活,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从生活中进行体验,从体验中促进理解。 例如在学习《吃的学问》这一单元,这一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但他们并不关注和参与家庭事务,因此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地研究食物的营养问题。根据对学生原有经验的分析,在课前布置让学生对自己一周所吃的食物做调查记录,并与父母共同讨论设计一份最佳食谱,一方面想让学生通过调查记录,产生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另一方面为课堂研究提供一份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原始材料,把课堂研究的问题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上课时,把学生分组,组成"临时家庭",先让"临时家庭"开个家庭会,讨论今天的午餐准备吃些什么?有争执时,老师适时地把矛盾的焦点引导到"这些食品对我们有什么用?"这个问题上来,从中暗示食物与人体的密切关系。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家庭"成员商定的认为最佳的食谱,用图片(画图)做出自己的午餐,再向其他"家庭"介绍自己食谱的作用,交流后再从营养学和"色、香、味"俱全的角度出发,修改最佳食谱。又如,在教学《食物的消化》一课时,不一定按照教材的设计让学生用听诊器听(因为听诊器不是学生熟悉的用具,而吞咽食物的速度也比较快,使用时不一定能把其它一些杂音和吞咽食物的声音区分开来),可以让学生喝一口冰汽水(不要太冰,但能刺激食道和胃),感受冰汽水在体内的流动。 久而久之,学生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自己想办法探究解决,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三、探究"合作化",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合作学习的真正价值也不在于合作形式的追求,而在于探索、研究能力的提高和人格的完善,它能使学生"好学"、"乐学",激发积极进取精神,从情感上保证学习的质量,使人与人的交流、交往更加广泛,从而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研讨深化探究,使个人的发现变成大家共享的财富。比如在教学《空气的性质》一课"证明空气的存在"时,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互相协作,用不同的方法找空气,再用自己带来的宝贝去玩空气。然后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的玩法,并推选出一位学生汇报。 先是小组合作,然后全班交流,证明空气的存在,充分体现集体合作在探究活动中的优势。 在"合作探究"中"发现",学生们发挥了潜力,激发了内在动机,培养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合作精神。 总之,我们科学教师只要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课堂体现"民主",活动源于"生活",学习致力"合作",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田建芬.《合作学习浅析》,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