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与家长交流沟通的前提 1.1关爱学生。 我们要怀着一颗一切为了孩子的爱心、热心地跟家长交谈沟通;诚心地帮助家长解决一些孩子生活上、学习上的问题;耐心地解答家长的疑问等等。有了"爱",所有的工作也就会迎刃而解,我们当老师的也会做到问心无愧。 例如,我班有一个学生张小江(化名),很不安静,经常影响正常上课,还影响周围同学学习。大家都不愿意跟他坐。同桌换了很多。同学、老师甚至家长都很烦。前几任老师说,教育效果一直不佳。 有一天,正上着课,我发现张小江在草稿本上画画,尽管他没有认真听课,但画却画得相当不错。我觉得这是个机会。我赶紧抓住这个机会,让他展示自己的画。同学们都认为他画得不错。我们学校每个班级后面都有一块黑板报,结合季节或时事,差不多每个月出一期黑板报。我建议让张小江担任黑板报美化。我们班的黑板报还得了二等奖。我说,这个奖有张小江的功劳。张小江高兴极了。那段时间,他每天都能够认真地做作业,我给予及时表扬。 从此以后,张小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课间也没有和同学追打了,并能与同学和睦相处。后来,虽然课堂上不是十分安静,但是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由此看来,只要给学生多一点的关注,让他们的"闪光点"发光,使他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他,并且赞扬他。学生认为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和表扬。回家以后会自豪地表达给家长。家长就会认为老师是关心自己的孩子的。 1.2了解家长。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修养、职业以及家庭生活和文化环境等有着很大的差别。所以在与家长沟通之前,教师要了解并分析家长的情况。从而能够在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中,因人而异,讲求艺术,巧妙接待不同类型家长。 从知识方面看: (1)知识型的家长。他们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很丰富的经验。但是,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往往方法不当,效果不佳。 (2)缺乏文化型家长。由于他们知识水平底,家庭文化氛围缺乏,对孩子的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 从对待孩子方面看: (1)溺爱型的家长。他们对孩子十分宠爱,对孩子的要求不严格。对孩子出现的问题缺乏敏感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助长了孩子的许多不良习气。 (2)放任型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不问不闻,只管吃饱穿暖,其他方面则任由孩子自然发展。 (3)粗暴型的家长。他们对孩子有管教的意愿,但是,缺乏教育方法,一旦孩子出现问题,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孩子,进行粗暴地打骂,不利于正确引导孩子健康地发展。 (4)懦弱型的家长。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当他们教育孩子时,孩子有着许多的理由进行辩解,家长却无能为力。 了解家长是尊重家长的基础。这为下一步老师跟家长沟通扫清了障碍。 1.3理解尊重家长。 我们要站在家长的角度,换位思考,理解家长,尊重家长,与家长平等的交谈和沟通,有礼有节,不卑不亢。 例如,有一天早上,张小江的爸爸突然来学校偷偷地告诉我,孩子得的是小儿多动症。医生说吃药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希望老师能体谅。 我很理解家长的心情。向他表示:请放心!我现在已经知道了孩子的情况,我会很关心您的孩子的。然后,我们在很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了沟通和交流。 张小江的爸爸连声说:"谢谢!谢谢!" 从张小江爸爸的神态表情中可以看出,他对老师对他的理解,是十分感激的。当家长得到了老师的尊重与理解,家长就从内心里愿意跟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而且,沟通起来十分顺畅。 2教师与家长交谈沟通的策略 2.1关爱孩子,为了孩子是谈话的根本。 谈话时,教师一定要本着"关爱孩子,为了孩子"的角度跟家长进行交谈和沟通。从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家长就会觉得老师是真正为孩子着想,才有利于与家长的沟通。 2.2不要"告状"。 教师跟家长的交谈和沟通,往往是孩子出现了问题。如果你要告诉家长一些孩子的不良表现,不宜直接"告状"。这样,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心里已经不舒服,对孩子已经生气了。家长有了一种心理定势:孩子不争气,家长脸上无光。这样的交流气氛也比较尴尬。这样,就不利于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也失去了对孩子教育的效果。我们可以先说一些孩子正面的、积极的表现,同时,要表现出教师对孩子的欣赏;而且是由内而外地表现出来。比如老师的语气、语调和表情等。 然后,用委婉的语言说出孩子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孩子如果在上课的时候再专心一些的话,就会理解所学的知识,学习成绩就会提高许多。" 2.3要摆事实,不要表态。 在跟家长沟通谈话中,我们意识到,当我们要向家长反映孩子的不良表现时,要摆事实,也要委婉地说出孩子的具体行为表现,而不要直接表态,切不可给孩子下不好的结论。 如"孩子上课不专心。"这样表态,就不利于良好的交谈了。而应该委婉地说:"今天不知道什么原因,孩子上课时喜欢跟同学说话。这样,老师讲的知识他就听不完整了,就影响了今天的作业了。"然后,一起询问孩子说话的原因,分析错误的地方,让孩子明白错误的所在。这样,有利于对孩子的正确教育和引导。 2.4要积极聆听。 积极聆听,是指老师要积极地聆听家长说话,要听得专心,注意力集中在家长身上,对家长的要及时地作出恰当的反应,对家长表达的感受要多理解,尽可能地感同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