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遭遇》里的索科洛夫、凡尼亚都失去了家人、家园;《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失去的是双臂与右腿;而《安妮日记》中的安妮,失去的是自由和生命。 可是,在让学生了解战争对这些"小人物"的外在损伤的前提下,还可以让学生深入探讨:战争对他们的内在伤害是什么?战争不能摧毁"小人物"的又是什么? 在这种"整合式阅读"的铺垫之后,可以将平面文本阅读拓展到更加立体多元的视听领域,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几部关于战争的电影:《生于七月四日》《拯救大兵瑞恩》《集结号》《上尉的曼陀铃》《魂断蓝桥》《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一九四二》……但在观摩电影的途径上,可以灵活处理:可截取影片的片段,亦可让学生在家中自由观看,关键是起到一个拓展文化视野的作用,并且使其在宏大的历史题材的视听阅读中,获得一种灵魂的救赎。 再次,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尽可能提升高中学生的母语素养。要在对中华文化经典和精品的解读中,引导学生形成一种"同情的理解",在与大师的对话中,培养学生的母语意识,针对现代社会中浮躁的写作现状,我认为阅读教学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学习借鉴优雅、优美、质朴、幽默的母语作品。例如老舍先生的《想北平》、郁达夫先生的《江南的冬景》、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不妨让学生通过饱含深情的吟哦,去体会文本中现代汉语本身的美;也可推荐学生多读一些孔孟选读、老庄选读,以及一些美学论著选读、文化名著选读、语言论著选读等等。 尽可能让学生从畏惧经典的心理中走出,开始接近辜鸿铭、张中行、季羡林、陈寅恪、傅斯年、钱钟书、陈之藩、朱光潜、宗白华、董桥、杨绛这样一些大师级的作家作品。让学生通过这种深度阅读的尝试,更深地体悟母语精神。 三、提升高中生阅读的理性和审美境界 说句实话,现在的高中生作文普遍存在浮躁文风,对于生活经验、阅读经验都很匮乏的当代高中生而言,其想象力处于无根浮游的困境。他们的习作大多伪饰而滥情,缺乏细腻、温柔、清新、纯朴的质地;他们的情感过于淡漠,缺乏对自己日常熟稔的事物的拿捏和文字的冶炼,更缺乏平和达观的悲悯情怀。因此应让学生潜下心来入情入境地读一读归有光、张岱、沈从文、巴金、周作人……关于童话和内心,还有一类作家是不引经据典的,他们的作品出自纯净的本性,比如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是一定要建议学生看的,那是一种纯净的忧伤和欢喜,学生读过之后,心灵会在宁静中梦想和寻觅。 当然,也可尝试引领学生结合阅读积累,为其专业发展做准备。 高中生不仅在兴趣爱好上各有偏好,而且随着知识积累的增加,思维的逐渐成熟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开始显示出不同的未来专业发展方向。就语文学习领域而言,有实用、审美、研究这三个方向。教师可以在平时的阅读交流与作文面批等过程中适当点拨,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多拓宽研习,为今后在大学里进一步发展(包括高考提前招生时的面试)打下基础。 例如一些有志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平时不妨让他们对"股票热""外企热""托福考试热""学车热"这些社会热点话题进行演讲、辩论活动,让其各抒己见,表达其远见卓识。 例如一些有意于艺术院校播音、编导等专业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积累一些朗诵、表演和影评的经验,甚至可以鼓励他们尝试将经典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 总之,开创性地采用一些新颖而灵活的阅读呈现方式,促使学生由被动的、单纯接受式的、封闭的阅读,转向自主、合作、探究、多元的阅读;而不脱离文本的语言探究和充满人文情怀的拓展延伸,会让高中生尝到阅读的甜头。 【参考文献】 [1]沈龙朱.凤凰于飞(沈从文卷)[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6. [2]吴非.前方是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8. [3]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8. [4]丁帆,杨九俊.语文读本(必修一)[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56. [5]聂作平.中国文学大师速读[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5:182. [6]保罗·韦伯斯特.小王子的爱与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