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参加高考作文阅卷的语文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成千上万份考生作文中,写得好的作文少之甚少,而更多的考生作文千篇一律,大同小异,那种模式化、程式化与假大空的现象更为普遍。这种僵化式新型八股--"高考体",已悄然成风,充斥着高考考场。 因此,想纠正这种不良的"高考体"文风,笔者认为:除了扭转社会不良风、高考命题导向有所调整外,我们教者应担起应有的责任,反思急功近利的作文套式教学,少在形式问题上花太多精力,应转变为倡导学生张扬写作主体,表达真情实感,写有质地的作文。 所谓有质地的文章是指应具有情感质地、思想质地、语言质地的内容的文章,即写充满真情实感,张扬个性的文章,拒写套话、假话,无病呻吟,写能闪现个人思想火花的文章。倡导并成功促使学生写出有质地的作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引导学生时刻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白居易云:"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机体中欢腾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想到打动读者,必须先自己打动作者自己,这份情感是源自作者内心的,是真挚的。这就需要学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热爱生活,爱自己的亲人朋友,关注身边的点点滴滴,捕捉到那些现实中能撩动自己那根情丝的场景和画面,藏于心底,为写有质地的好文章提供情感"泉源",并且还可以为写作积累丰富的"半成品"。 所以,要想写好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最好以自己熟悉的生活作为蓝本,把这份真实的情感借助真实的故事演绎,就更容易打动读者了。 二、引导学生挖掘利用好课本资源 学生课本是一座宝贵的写作资源库,这里有名家之作,有中华民族的精髓,而且又是学生增长知识的最常见的重要平台。教者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要学会借助课本向名家学习写作方法。如苏教版必修三所选录杨绛先生的《老王》文章以车夫老王为记叙对象,叙写了作者与他交往的点点滴滴,以平实质朴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一辈子凄凉艰难、孤苦伶仃,却能像亲人般关心作者的虽处底层却能彰显善良品质的弱者形象。这篇文章之所以让读者心酸不已是因为全文所浸透作者对老王的无限同情,同情背后又体现作者平等的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作者选择几个平常的生活画面,借助于感人的细节,倾注自己真情实感,从而深深打动读者。教者要适时引导学生:你们身边有没有这种人?请模仿杨绛先生的笔法,也写一两个感人的片段。有真情的引领,加上写作的技巧的示范,对学生写出有情感有技巧的质地文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所谓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它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等能力。一个人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这个人智商的高低,我们教育的目的某一程度上讲,就旨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写作水平的高低又是其思维能力高低的有效体现,如果一个同学所写的作文前言不搭后语,段落层次不清,思路凌乱不堪,杂而无章,乱而无序,想必这位同学平时也是一个思维能力低下之人。而我们的部分教者在实际教学中,灌输给学生既定的结构模式代替了学生的思路设计,无视学生的布局谋篇的思维过程,最后只能造成他们往现成的框架中生搬硬套的后果,造成千人一面的后果。因此,有意识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显得格外重要,那种管它有没有、动不动就排比造势的作文、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作文和那种充斥一堆看似高妙、实则空泛的废话的作文,就不会再出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