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论教育理论构建的思维方式(3)

时间:2013-11-18 14:18 点击:
纵览教育研究方法,每种方法背后对于研究对象都有着一个基本的假设。我们对研究对象的特征进行定义和描述实际上就是对研究对象认识的过程,这种认识过程,尤其是在认识的初期,往往是通过隐喻的思维方式实现的。把

  纵览教育研究方法,每种方法背后对于研究对象都有着一个基本的假设。我们对研究对象的特征进行定义和描述实际上就是对研究对象认识的过程,这种认识过程,尤其是在认识的初期,往往是通过隐喻的思维方式实现的。“把一个对象的诸方面‘传送’或‘转换’到另一个对象上去,以便使第二个对象似乎可以被‘说’成是第一个对象”,[11]进而对于“一个对象”的研究方法便会通过这种隐喻的思维方式被用在“另一个对象”的研究当中。教育研究方法的改变,必然会导致研究结果的改变,进而新的教育理论得以形成。
  梅伊曼和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就是将教育研究的对象类似地看作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进而将自然科学研究当中运用成熟的实验方法运用到了教育研究当中。实验教育学强调对研究现象加以简化,将受检验的方式、因素、条件与其他无关因素严格隔开,并借助实验仪器、特殊设备以及某些人为方法来观察实验对象在教育过程中的发展、变化特点:强调分组比较和以统计的方法定量地检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以发现教育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并据此揭示教育原理,确立教育原则。[12]而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不再静止地、机械化地看待研究对象,强调研究对象的个性特征,强调研究对象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状况,反对此前研究那种试图获得包罗万象、具有普适性理论的“宏大叙事”。当前的叙事研究是一种质的研究,将教育研究当作是对“文本的解读”,针对的就是此前所提到的那种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量化研究的不足。我国在本世纪前后,对教育研究的叙事方法及其应用也曾经掀起过一段时间的热潮。可见,通过隐喻思维对研究对象进行不同的理解会导致研究方法的不同,进而影响到教育理论的构建。
  诚然,教育理论构建的思维方式肯定不止一种,也谈不上不同的可能性思维之间孰优孰劣,每一种都有其相当的作用价值,都会对教育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笔者所希望的则是研究隐喻这种思维方式在教育理论构建当中的作用方式和表现,希望拨开这种潜意识中所运用的思维方式的面纱,以便在今后的理论研究中自觉运用,以便使教育理论的发展得以突破。
  参考文献:
  [1]周霖,教育理论思维与教育理论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2]王道俊,在困惑中求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2):1-6
  [3]周作宇,元教育理论及其危险[J]教育研究,1997,(8):33-37
  [4]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5]洪明,西方元教育理论发展历程探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142-147
  [6]郑金洲,“教育口号”辨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3):27-30
  [7]沃尔夫冈·布列岑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高原,论教育隐喻理解的思维机制[J],当代教育科学,2013,(5):6-8
  [9]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0]陈建翔,量子教育学:一百年前“量子爆破”的现代回声[J],教育研究,2003,(11):3-10
  [11]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12]W.A.拉伊,实验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