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其中高校文化建设又是保障其质量的核心路径。从文化生态的视角研究高校质量文化建设问题,具有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性和科学性,可以为高校质量文化的建设提供一条新的解决路径。 一、文化生态学的理论视野 所谓文化,广义地讲,就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文化大体由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方式等诸因素及其关系构成,它们相互区别,但同时又是同一整体中的三个侧面,在整体文化中是相涵相摄、相辅相成的。从文化的外化和接受过程来看,文化可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从文化在系统中的地位来看,又可分为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主流文化和亚文化具有对立的一面,但它们又是互补并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1]如果立足于文化哲学的角度,文化可以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就文化作为一种稳定生存方式的内在机制而言,文化又可划分为自觉的文化和自在的文化。 20世纪初,美国人类学家弗兰兹·博厄斯和克罗伯通过对“北美土著民族文化是否由环境决定”问题的研究,开启了文化生态研究的大门。1955年,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的学生斯图尔德(Steward)公开发表了《TheoryofCultureChange》,在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化生态的概念。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文化生态由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发展成为跨越人类学、文化学、生态学、哲学、管理学等多领域的交叉学科。 目前,文化生态在我国研究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关于这方面的权威论著不多,但可喜的是众多来自各领域的学者正参与研究文化生态。我国有学者认为文化生态是从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来研究文化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的一种学说。[2]还有人认为文化生态的概念指的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和状态,是研究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的资源、环境、状态及规律的科学。[3]文化生态是各种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动态系统。[4] 二、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误区 1高校文化建设的内涵 对于高校质量文化的内涵,国内学者说法不一,具有代表性的表述是:“高校质量文化,是指高等学校在长期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形成的涉及质量空间的价值观念、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环境意识及传统、习惯等‘软件’的总和”。简单来说,高校质量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涉及质量空间的一切精神活动、精神行为以及精神物化产品的总称。[5]高校质量文化实际上是高校文化的一种子文化,具体而言,它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6] 2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发展及现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