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子》教育思想的功利性 1.1教育的目的 管仲重视教育是为齐国富国强兵、巩固统治、争霸天下服务的。《管子》有句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说明了经济基础对于精神文明的决定作用。第二,“四民分业定居”,设置官吏管理四民,就是便于管理百姓,让权力集中在贵族手里。他较早提出了以民为本的思想,说“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实际上是抬高民众的地位,使民众心舒情顺、安居乐业、互相尊重,使统治者的机器能够高速有序地运转。 1.2教育的意义 (1)教育关系到国家兴亡。《牧民》篇中把礼义廉耻比喻“四维”,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并且说治理国家有四种纲领:礼、义、廉、耻。失去一种国家就会产生动摇,失去两种国家就会发生危险,失去三种国家就会被颠覆,四种全部失去国家就灭亡了。动摇了可以扶正,危险了可以拯救,颠覆了还可以恢复起来,灭亡了就再也没有什么举措可以拯救了。 (2)可以改善民风。《版法》篇认为:“必先顺教,万民乡风。”管仲说:男子无邪恶行为,在于教,妇女无淫乱行为,在于训。教育训化形成传统风俗,国家刑罚就可省用了,兴教育是为了省刑罚是管仲教育思想的一个方面。民知礼义廉耻就会为国效力,为君杀身,移风易俗,民富国强是管仲重教思想的另一方面。这些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大。在倡导终身教育的今天,同样有借鉴作用。 (3)对人的教化作用。它说教育好像秋天漂浮的云彩、夏日静静的云朵、天上皎洁的月光、“地下淙淙的流水”一样对人有感化和激励作用,让人们变得善良和高尚。 (4)社会效益巨大。“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权修》)他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念,计以终身之利的,无过于培育人才,一次培育百年得效益的是人才,提出了培育人才的重要性,必要性。 1.3教育的内容和目标 礼义廉耻是教育的基本内容。《牧民》篇中说“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管子·乘马第五》明确了民众的教育内容以及要实现的指标。只有聪明的人明白而愚笨的人不晓得的事,不需要普通老百姓明白。只有心灵手巧的人能够做到的而愚笨的人不能做到的就不需要普通老百姓做到。不能令行禁止,就不能达到大治;不能人人做到就不能建立大功。士农工商各持其长,不得越位。这样,各司其职,敬职敬业,统治者治理起来便非常容易了。 1.4与教育功利性有关的官吏选拔 管仲实行“三选”制度以选拔人才。即由乡长、官长、君主的三级人才选拔办法。这样,不仅只是士的后代能做官,而且“耕者之善者,……二要之有善者”,都有为官的可能,使“匹夫有善,故可得而举焉”,亦即庶民子弟只要有才能也有当官的机会,这种教育和选拔制度很具有民主性和超前性。 2教育的国民性、职业性 管仲推行社会教育(教化)、职业教育,因而齐国早有正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形式。“教训成俗”的教育方式主要是以礼、义、廉、耻这个“四维”来进行广泛的社会教化。管仲分民为士、农、工、商“四民”。四民按行业聚族定居,使父传子,兄传弟,邻里交流。士、农、工、商的不同业务知识,使教的“不肃而成”,学的“不劳而能”,这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这种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但却能收到“不劳而能”,即精益求精的效果。 置立乡师和选任“人(民)啬夫”等专职人员实行公办的正规教育和教化源于齐国,始于桓、管时期。乡师说导的对象是百姓,民啬夫教育的对象也是百姓,可见当时的教育制度见之于实施,教育配套措施也比较完备,在我国教育史上,开了公办教育的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