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很多发达城市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甚至有些地区乡镇企业的产值已超过了地区工业总产值的2/3。”④东北三省拥有坚实的重工业基础,便利的区位条件,在国家“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扶持下,随着环渤海经济带的开发与哈大高速铁路的开通,东北三省的区域经济联系更为紧密,形成了集原料产地、技术开发、生产制造、运输出口为一体的产业集群经济链,注重乡镇地区的经济建设成为了新时期的发展趋势。“这些地区,不仅国有企事业单位需要高级专门人才,而且大多数知识和技术密集的、外向型的乡镇企业也迫切需要地方高等教育为其培养适用对路、留得住、用得上的地方人才。”⑤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依赖于以中小城市或地方县为中心的乡镇地区经济的快速崛起,而高等专业人才的缺失成为阻碍其发展的症结。因此,东北三省地区应适时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地方化,促使高等院校的区域布局由城市向乡镇地区流动,尤其要关注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为本地区提供相应专业的人力资源。高等教育地方化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高等教育的地方化需要一个时期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它已经意味着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及其社会功能的下移和拓新。⑥实现东北三省地区高等教育的地方化,中央政府要在宏观政策层面给予扶持与保障,加大财政投入,促进地方区域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地方政府要根据各地的现实需求与特点,对高等院校调整进行统筹规划,坚持科学发展观,响应国家的政策规定,充分利用国家的财政支持发展地方高等教育,使其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建设。高等教育地方化促使地方高等教育的服务范围由整个省域下移为具有指向性的地级市、县及乡镇地区,东北三省日益紧密的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乡镇地区给予支持,而高等教育地方化则为其发展提供巨大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大力发展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新增长点 东北三省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主要地区之一,拥有多个少数民族及少数民族自治州、自治县。民族地区位于东北三省区域的边缘地带,经济发展较为落后,高等教育资源十分贫乏。根据我国的民族政策及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保障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直接关系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实际效果。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必须调整其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型、内涵式转变,调整单一的以农耕或畜牧为主的经济结构,依靠地区战略资源发展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特色。在这过程中需要大量高级技术人才,发展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便成了重中之重。 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依赖于市场经济积极作用的发挥,多种形式、规模不一的企业注入是经济增长的必要路径。发展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调整区域内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要根据地区的客观条件与实际需要,基于东北三省民族地区的现实状况,培养企业所需的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学制年限相对较短,能够迅速投入到地区的经济建设中,满足各行业的发展需求。东北三省民族地区应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兴办高职院校,培养大量专业人才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实现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职教育作为东北三省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新增长点,对民族地区的人才供给大有裨益,而将高职院校及其他院校的培养目标与地区的民族特色相结合则是布局结构调整的又一重大举措。 [注释] ①王少媛.省域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调整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6(7):54. ②高峰.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3(6):85. ③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01. ④⑤房剑森.高等教育发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4,244. ⑥别敦荣,郝进仕.论我国高等教育地方化和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战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