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分流(educationalstreaming)即人才培养的不同流向,指学校教育系统把受完一定基础教育的青少年学生分成几个流向,使他们分别接受不同类型的教育,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①教育分流是现代社会大分工发展的必然选择。社会大分工带来了社会上各行各业和不同劳动类型的划分,不同职业和行业要求其从业人员具有不同的能力,接受不同程度的教育,这一社会现实必然向学校提出教育分流和培养不同质量、规格与层次人才的要求。每个国家由于自己本国的国情和实际需要的不同,对于普职分流采取的模式是不同的,但其本质都是“直接为学生从事不同职业和进入不同的社会阶层奠定基础”②。因此,世界各国都在教育体系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方式对本国的国民进行着某种形式的分流,使其流向不同的教育轨道接受不同的教育培养,最终以“国家制度”形式“勾勒”出每个儿童的职业发展方向,为本国经济发展培养各行各业人才。 一、国外几种普职教育分流模式简介 纵观世界各国的普职教育分流实践,笔者认为,基本可以归纳为三大模式:第一种是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亚洲分流模式,其实质是“精英化的淘汰分流”;第二种是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分流模式,其实质是“民主化的双向选择分流”。第三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美洲分流模式,其实质是“一体化的渐进分流”。 (一)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亚洲分流模式——“精英化的淘汰分流” 精英化淘汰分流,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内学业成绩的高低作为分流、筛选的标准,经过标准化的考试,实现优胜劣汰的层层选拔和区分,并以此为依据使不同的学生进入不同的上级教育流中去进一步学习,最终实现普职分流。此种分流模式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全员竞争、逐级淘汰”,新加坡教育分流是其典型代表。 新加坡学制体系大致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段,其中初等教育又分为两级。由于国小物乏的客观原因,以及出于纠正建国初“一刀切”式的教育模式带来的严重教育浪费和降低中小学辍学率等现实需要,1979年新加坡国会通过了《吴庆瑞报告书》,构建起了新加坡教育分流的基本模型,从1980年起小学三年级后的教育分流制度正式启动,1991将原来的“小三后”分流推迟为“小四后”分流,2001年起开始在中学阶段增加华文课程的分流。2008年时任教育部长的尚达曼宣布修改原有的小学分流制度,将依据语言能力分流变为现在的不同程度的课程学习班的选择分流。具体分流情况如下: 1.学生从6岁入小学开始,经过小学阶段4年时间的基础学习后进入第一次分流。第一次分流可以称为“科目分班流”。分流或分班的方式是以学生参加英语、母语、科学和数学四科为考试科目的校级统考的成绩为准,同时参照小学四年内的其他考试情况,选择进入以上述四科为主划分为普通水平(StandardLevel)和基础水平(FoundationLevel)两种难易程度和教学要求不同的第五年级以及第六年级的课程教学班学习。 2.完成小学教育第5年、第6年的“分程度”的学习后进入第二次分流——小学毕业分流。第二次分流可以称为“课程选择流”。新加坡的中等教育机构分为自主中学(Independent)、自治中学(Autonomous)和政府中学(Government)三种。分流的方式和标准是学生参加教育部举办的以英语、母语、科学和数学四门基础课程为考试科目的毕业离校考试(PrimarySchoolLeavingExamination,即PSLE考试),根据成绩高低选择流向上述中等教育机构中难易程度和要求不同的课程流中继续学习,具体包括三种“课程流”:4年的特选课程流(Specialcourse)(注:“该课程只在新加坡最优秀的9所中学设置”③,为小六后成绩优异的“天才”儿童开设),4年的快捷课程流(Expresscourse)和4~5年的普通课程流(Normalcourse)。2001年后,又增加了华文(Chinesecourse)课程流。此阶段的教育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教育。 3.完成共4~5年时间的中等教育后进入第三次分流。第三次分流可以称为“定向流”。分流的方式和标准是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全国普通教育证书考试(Singapore-CambridgeGeneralCertificateofEducationOrdinaryLevelExaminations,即GCE的“O”级),以成绩为准确定进一步分流的方向,具体包括四类:为学术深造准备的大学预科教育系统,如初级学院、高级中学;兼顾升学和就业准备的职业教育系统,如理工学院(中级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大学专科教育);为学生就业准备的职业教育培训系统,如工艺教育学院(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少部分无法升学者此时可以直接就业。此阶段的教育相当于我国高中阶段教育。 新加坡教育通过“科目分班”“课程选择”和“定向”这三次校内的筛选分流基本上奠定了一个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命运。新加坡分流模式的优点在于经过无数次的考试,不断划分“快慢班”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层层淘汰实现教育选拔,既能够较早、较好地识别出儿童群体中的天才儿童,从而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其成长为社会的精英阶层。同时,也能使其他儿童得到较为适合自己的教育培养,实现人尽其才,有效降低辍学率。其缺点也很明显,分流起点时间较早,而且除了分数的比较外缺乏其他科学分流依据,同时“唯分数和考试至上”也容易把教师的教学变成应试教学,把儿童的学习变成应试训练,带来忽视儿童发展本质以及多方面素质培养,忽视儿童自身兴趣等诸多问题。而淘汰筛选方式本身对部分儿童来说也意味着某种“教育上的拒绝”以及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二)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分流模式——“民主化的双向选择分流” 民主化双向选择分流,指学生在教育分流过程中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意愿和需要来选择自己的教育轨道和流向,而非通过筛选考试成绩的高低排名来实现分流。此种模式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双向选择、自我流动”,德国教育分流是其典型代表。 德国的学制体系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德国的学生在其整个求学生涯中也要经过三次分流完成自己的教育旅程。然而,与新加坡不同的是,德国是一个深受欧洲文艺复兴影响,人文主义精神浓重的国家,德国人的精致、务实表现在教育上则是更加看重儿童的兴趣、爱好、能力、个性特征等方面,以此作为学习的基础,而把单纯的学习成绩和学历追求放在第二位,这一点从德国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先进的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和职业教育所具有的较高社会地位就能体会到。在德国,国家没有统一的针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升学选拔考试,所有高一级的学校大门都是向所有人敞开的。一般情况下,学生只要根据个人的兴趣、需要向高一级学校提出学习申请即可就读。当然,同一所学校申请者过多时,也需要考察申请者前一阶段的学习整体情况以及个人志趣和素质的差异等综合情况。德国也是实行“小四后”分流的模式,具体分流情况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