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过程导向在教学模式上的延伸且近几年研究的热点是"学习领域课程"和"项目课程"。"学习领域课程"最先由姜大源教授引入,2007年后,继而有学者系统介绍了"学习领域"课程理念,并对德国基于此的教学大纲进行评述,启示我国建立以培养关键能力为目标,强调实践、实用的模块课程设置,以工作任务为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等。学者最先对"学习领域"在德国课程改革中的影响和作用进行关注,探讨学习领域改革背、理论与工作(行动)导向理论的联系及其实践,之后也有学者引入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要素分析及与行动领域如何转化的三阶段理论。还有学者就学习领域的实施对教师素质、学校教学条件、教学准备及方法等展开调查,更深入地了解到具体实践中的师生态度。"项目课程"源于16世纪末意大利工程学教育和建筑学教育运动中的专门教育方法"项目",后来随着工程学教学的发展,1918年哥伦比亚大学教授WilliamH.Kilpatrick首次提出项目学习的概念,1971年德国将项目课程列入了课程表。而我国是在2003年开始广泛关注"项目"研究,尤为显著的是徐国庆教授"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理论与开发研究"课程中关于项目课程的研究成果。(二)工作过程导向与技术学 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研究中,工作本位学习理论又是工作工程导向的重要研究方面。国内最早提出"工作本位学习"概念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石伟平教授,其后徐国庆教授从技术的特征出发,提出经验知识与技能在职业教育课程中的重要位置和实训对个体技术能力形成的不可或缺的作用。由此,引起了学者对技术学范式的关注。2004年江群翔、肖化移谈到了以技术知识的工作逻辑来组织课程,其提出了技术知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是关于自然科学的综合。与徐国庆一样,他们都强调了技术不是单纯的科学理论的应用,而是知识、能力、物质、手段的综合,都看到了实践在技能形成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开拓出了以工作逻辑来探讨职业教育课程逻辑的先例。与此相应的,技术学的范式逐渐在职教课程研究领域中建立起来,并引起了学者对技术学研究的重视。但是技术学理论的研究一直未引起学者足够的重视,2004年后研究篇数都极少。 (三)工作过程导向下的学科话语体系与理论流派及职教学家思想研究的变化 2007年前后工作导向的职教课程研究关注强度的差异反映了职教课程理论研究大环境的变化,同时它也在促使着这样的变化。这一环境的变化就是我国职教课程学科与实践话语体系之争的结果取向。学科与职教话语体系之争一直是职教课程的关注点。早在2004年徐国庆就提到职教课程的问题,如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的系统性、忽视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等。2005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明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方针,这无疑又促进了实践在职教课程中的地位。2006年姜大源就提出"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开发过程,是一个伴随学科体系的解构而凸显行动体系的重构过程,这明确显示出工作过程导向对学科与实践话语体系之争的影响。2007年宁赛飞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等都在表明职教课程越倾向于实践话语体系的趋势。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同样是2007年,理论流派及职教学家的理论研究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2007年及以前大多都是以多元智力理论的研究为主,还有建构主义、终身教育理论。此时的研究大多在关注到成绩与学科和学生主体,立足于职教学生技能培养及课程开发上很少。在终身教育理论下提出课程目标设置遵循人本性原则,课程设置的"并行"与"优化",让学生主动发展、自主学习等;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课程目标建设。2007年后职教课程话语体系向实践偏向后,其理论研究也在进行变化。情境理论的引入强调课程承载的学生经验和教育意义;职教前辈黄炎培先生提出的科学性、社会性、适应性再次受到关注,学者提出高职的专业设置要以社会需求为根据,适应区域发展特点,注重实训;同时也引入了国外实践性课程,以期对我国职教课程有所启示。这些文献将目光都投在了职教课程的社会性、学生经验、实训教育上。 (四)工作过程导向与就业导向、能力导向 相比之下就业导向和能力导向的研究较显冷落,但这三个导向都是互为关联的。研究工作过程导向必定与职业相关,职业与就业是不可分割的,而工作也离不开个体,其能力研究是绝不能忽视的。关于能力导向的理论研究主要是能力本位课程的研究。基于能力本位课程观下的课程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MES、北美的CBE。2005年宋伟具体阐释了能力本位课程观的含义、发展、相关课程模式及其对我国课程设置的启示,提出职教课程开发的"八大原则"。与能力本位相关的还有将其应用到具体学科中的研究、探讨职教课程改革的研究。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能力本位的质疑声,人们对CBE的狭隘理解、工具理性在课程中的体现和不能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除此外值得关注的是职业能力的研究,2008年陈兰剑的和庞世俊都从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观上定位职教课程的设置和个体的发展。这种综合观也是职教课程发展的一种趋势。由于能力与工作过程导向中会涉及到就业相关问题所以单独以就业为导向的研究日趋减少。 四、结语 这五种类别中以工作过程导向的理论研究最多,技术学范式的职业教育课程研究虽然为学者所强调,但对其的研究甚少,是今后丰富职教课程研究的潜力所在。职教课程理论研究的发展中,工作过程导向研究的文献逐年增多,可见得其重视程度高,而就业和能力导向的理论研究一些被融入工作过程导向的研究中一些则由于自身弊端而逐渐少受关注。学科话语和实践话语之争的理论研究一直是学者探讨的对象,同时也表现出倾向于实践话语体系的明朗化态势,这也是工作过程导向的理论研究受到重视的主要原因。学科知识与实践经验应当相互补充,以合适的比例进行课程的设置。理论流派及职教学家的思想研究也由于两种话语体系的倾向不同在2007年前后发生变化,2007年前的倾向于学科话语体系时以多元智力理论、终身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2007年后倾向于实践话语体系时又逐步向情境理论、实践理论的研究倾斜,并出现了综合性的理论研究,如综合职业能力、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等研究倾向。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徐国庆.从工作组织到课程组织: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组织观[J].教育科学,2008(6). [3]徐国庆.技术的本质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理论[J].职业技术教育,2002(1). [4]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 [5]蒋满英.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探微[J].职教探究,2007(1). [6]冯艳妮.基于情境理论的职业教育课程观[J].职业技术教育,200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