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与数学教材内容、教师素质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不能千篇一律,生搬硬套,将他人创设的情境移置到自己的数学课堂中。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当前新课程的要求与初中生年龄的特点,对数学教学情境创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与各位交流并请指正。 一、设计"认知冲突"情境,让学生想学数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为了让数学有趣,让课堂有吸引力,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制造一些"悬念",让学生步入"愤"和"悱"的境界,引发其认知冲突,激起他们继续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 比如,在教学《分式方程》一课,针对许多学生不重视"验根"的现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与学生已有认知存在的矛盾的问题:"2=1"的证明过程。 设:a=b,两边同乘a,得a2=ab,然后两边分别减去 b2, 得a2-b2=ab-b2,即(a+b)(a-b)=b(a-b) 两边同除以(a-b),得a+b=b 疫a=b亦2b=b 等式两边同时除以b,得2=1 许多学生看完后,惊讶不已,结果是"2=1",但是2不可能等于1。问题出在哪?笔者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最后有小组认为问题出在"两边同除以(a-b)"这一步上:因为"a=b",a-b=0,这不符合等式的性质。这时教师强调0在解方程时就是一个让人头痛的调皮鬼。如果稍不留神,这会被它"暗算",导致解方程出现失误。这时教师紧接着出示一个分式方程: 实际上,方程中的分母a-1屹0,即a屹1,然而却解出一个根a=1,因此它是原方程的增根。然而如果平时没有验根的习惯,这个分式方程的解法必然出现错误。 二、挖掘"生活实践"情境,让学生能学数学 数学新课标强调,数学学习内容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根椐这一要求,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挖掘数学知识的内涵,设计生活实践情境,让学生主动接触数学、实践数学、理解数学。 例如,在教学《随机事件》一节时,可以设计如下情境,把一个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写上1到6这几个数字,组织学生分组掷正方体的实验。每掷一次前要思考如下问题:出现的数字小于0吗?大于0吗?会出现7吗?出现的数字是4吗等等。这样,许多学生感到,如此陌生的"随机事件"内容,经过数学课堂转化到自己实验中来,从而能使学生加深对随机事件涵义的理解,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并非那么困难,学生参与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也将提高。 再比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一节时,先向同学展示一张大报纸,请学生猜一猜,可以对折多少次。许多学生回答能对折"几十次",有的还说"几百次"。然后让同学们动手实验。结果证明,一般对折到七次后,很难折叠了。许多学生心存疑惑。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折纸与乘方知识紧密结合,学生印象较为深刻。 三、创设"问题分析"情境,让学生善学数学
此题教师即没有给予提示,将圆柱展开等,也没有提示让学生利用勾股定理等知识。问题一出,学生兴趣极高,有的猜,有的在自己制作的圆柱体上直接画线,有的思考片刻便将自己制作的圆柱剪开,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只是随便走动,给不同的小组或学生以简单指导与提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