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培训对象一般是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因此往往讲课进度很快,而且内容往往针对具体型号的产品,并不适合直接面向本科生。要在企业原有的培训内容基础上修改成适合本科生培养的授课教材、讲义和采用适合的授课形式。 对企业产品的介绍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原动力,可以为企业培养潜在客户和未来的员工,扩大企业在行业中的影响。而我们以往的本科生培养更注重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培养,学生很少深入学习具体型号的某个电子、仪器产品。如何通过产品的使用达到工程训练的目的,在企业产品推介和本科生工程训练之间找到平衡点是要通过实践解决的问题。 企业原有的培训平台一般只能面向少数的工程技术人员,实验室小,实验台套数少。另外大量学生给企业的正常管理和运营也带来不小的挑战。因此企业中能够提供的实践平台容量十分有限。必须探索新的合作模式,最大限度发挥企业优势,寻求多种形式的立体培养模式。 四、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索 1.企业类型分层次,适应学生不同能力培养需要 校企合作培养是卓越计划中实现学生工程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与以往工程教育的主要区别。学生在企业中,由资深工程师授课、指导,进行项目实训,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工程素质、团队意识和责任感。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工作类型的不同也决定了单一企业或单一部门无法满足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 工科专业对口企业中的基础工作一般可以分为生产型、技术服务型和研发型三类,有些企业可能只涉及其中一种或两种类型。这就要求学校根据学生培养目标要求,分阶段、分层次选择不同企业或部门进行校企联合培养。对于一、二年级学生,专业课还没有开设,几乎没有什么专业技能,可以到生产型企业或部门进行实习,参与产品的组装、包装、检验,甚至仓库管理、生成调配等生产服务性工作,在具体劳动中了解专业,锻炼责任感和适应能力,由学生向职业化转变。二、三年级学生可以从事一些技术服务性工作,比如产品选型调研、用户需求分析预研、用户项目方案整理、产品安装与维护等辅助工作。在接触产品的过程中,逐步加大工作量和工作强度,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了解专业和行业,了解相关产品和用户需求。对于三、四年级学生,可以将其安排在研发部门从事基础的研发辅助性工作,训练基本的研发技能,加深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培养创新能力。 2.学徒式教学方式,一对一教学,分散授课 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并不能通过简单的培训来解决,因此作为课堂集体教学的有效补充,在企业中进行实际锻炼的方式更应该是学徒式的一对一教学。对于各个年级的学生,从事不同的工作时,应几个人分成一个小组,由一名企业工程师负责,安排工作分工和布置工作任务,并进行严格的检查。这样可能一个班的学生从事的工作和学到的知识并不相同,但对于能力的锻炼是直接的和深层次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能够真正参与企业的生产,锻炼到真正的能力。 3.基于项目而不是课程体系进行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