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267-01 一、孝悌-仁之本 (一)孝道的扭曲 "羊有跪乳之恩,鸟有反哺之义",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明白孝敬父母这个道理,作为高等生物的我们人类到底缺失了什么呢?是什么原因导致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被送到了敬老院中,也许这就是对于父母的变相的不孝顺,着就是对于孝道的扭曲。真正的孝顺应该不是单纯的给予父母物质上面的满足,同时还应该给予他们在精神上面的慰藉。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不是让他们呆在敬老院中"安享"他们的晚年。假如我们的泱泱大国要靠无情的法律来严格要求我们"常回家看看"是很可悲的、"孝"这是我们履行孔子人学的根本,也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孝道的观念。 (二)悌在当代的严重丧失 "四海之内皆兄弟"作为中华文化大国和强国,泱泱大国,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展现给世人一种友好、阔达的与人交际的形象。孝悌观念的提出在当时是针对人伦关系颠倒的混乱的局面,从解决家庭关系入手提出来的,主张用孝悌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协调其他内部的人际关系。尤其是悌,这是对于兄长敬重亲爱的品德,扩展开来就成为了处理家庭系统中左右关系的道德规范。如果说"孝"要达到的是家庭的和谐的话,那么"悌"则是对于社会稳定方面的更好的解读。 在我们前进的过程之中,我们在当今社会的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假象的迷惑下面,开始变得自私,开始变得麻木不仁,开始不能静下心来去认真地剖析一下我们现在的人情的冷漠,人与人之间的无情,我们再再也不轻易的信奉"四海之内皆兄弟",我们面对在地的小月月可以置之不理,看见年迈的老人可以心安理得的坐着而不给他们让位置,我们可以为了不必惹上任何的金钱上面的恶性的敲诈而离车祸现场的那个人远去。孔子当时提出的关于"悌"的观念在我们这里被换成了一堆堆的钞票和购物卡,我们在金钱面前迷失自己,我们在道德面前纵容自己,不再为了他们而献出我们的爱心,不再轻信他人,也不奢求他人的信任,我们的社会长此以往初步形成了一种相当恶劣的恶性的循环,导致我们对于"悌"的漠视,导致了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和麻木不仁的内心。 二、孝悌观下的指导意义 (一)父母在,不远游 对于孝道的旅行,我们要努力做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篇》。我们不能以种种的理由把我们的父母放在冰冷、孤寂的敬老院中,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精神上的关爱,多关心他们。 "父母在,不远游"是中国的古老传统,父母健在,子女尽量不长期在外地。作为子女,早晚请安,问寒问暖,尽其之孝道,使年迈的双亲安度晚年。这是人的常态。另外,因为工作或者做官不得已常年在外,必须首先安顿好父母,或者把父母请到工作的地方以尽孝道。因为父母年迈,行动不便,身体衰弱,作为儿女应当好好侍奉,让他们安心、放心。因此,你常回家看看父母,这是起码的为人常识,也是最低层次的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践行对于孔子孝的要求,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的和谐,我们的孝道才会发扬光大。 (二)关爱他人,行"悌"道 一个人,只有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行"悌"道,才会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才会把更多的爱传递给他人。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美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的融洽,我们中国的传统的文化才会得以更好地为世人传诵。 孔子的孝悌观念是我国文化理念中的精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承人我们有义务把孝悌更好地践行。孔子的孝悌观,既注重"养",更注重"情",是要求人们通过道德的自律(即礼的规范要求)达到道德的自觉,以实现对父兄尊长的孝与悌。这种从物质到精神的孝悌观,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及民族道德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时至今日,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无疑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同时,一个人,对父母,对家庭成员的态度,也的确能反映其对社会的态度及其所能承担的社会责任,是考察一个人思想品德和行为作风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开始孝敬我们的父母,我们要学着关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的和谐。 参考文献: [1]黄修明.中国古代孝道政治化述论[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5(05). [2]王勇.孝道、孝行与孝文化[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