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幼儿教育中融于游戏精神的研究

时间:2013-10-14 15:24 点击:
幼儿快乐的源泉来自“游戏精神”。然而正是因为游戏早就被公认为是很好的教学手段,其运用太常见、太普遍,反而导致对它的更深入、更具体的理论研究被忽略。一方面,许多教师认为“游戏对教学有很大帮助,我们都在用,没什么新鲜的”,另一方面,他们总是觉

  一、游戏精神融于幼儿教育的意义

  人是游戏者,人人都喜欢游戏,游戏是人特别是幼儿的存在方式。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理应具有自由、体验与创造的游戏精神,然而随着科技、商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内在的游戏精神却越来越萎缩。在幼儿教育领域中,游戏精神更是岌岌可危。传统的幼儿教育总是关注幼儿教育是什么,怎样发展等问题,却严重忽视了幼儿教育的存在样态与精神实质等更深层次的问题,最终导致幼儿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同时成了教师厌教、幼儿厌学的主要根源。

  游戏精神是一种创造的精神。儿童在众多学者与哲学家眼里总是充满奇思妙想的,他们总是试图在充溢自身所有生命精神的游戏中,努力地、乐此不疲地探索着、发现着,在与人和物的互动中领略世界的奇妙,感悟生命的神奇。游戏是儿童的基本生存方式,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游戏几乎时刻都充溢在儿童的口常生活之中。儿童天生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儿童总是那么忘我,总是在广阔天地中自由驰骋,自由翱翔,儿童与游戏总是形影不离、相伴相随。儿童存在的地方必然有游戏,游戏存在的地方必有儿童,二者总是如影随形,甚至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会让人产生遗憾之情。

  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对于幼儿与其说只是一种外在活动形式的存在,不如说是一种内在精神的存在。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幼儿在游戏中自由地摆弄着,自觉地玩耍着,自发地操作着,仅仅这一"自由"表象就足以吸引众多幼儿的眼球和成人的视线,更不用说自由活动背后的价值诉求了。游戏作为反映人类原始生命样态的活动,是儿童为了连接自身内部的主观世界与外部客观世界的最佳通道,通过这个通道,儿童可以摆脱对外部世界强加的束缚、管制与压抑,从而获得对外部现实主动的把握、确定与决策的权利与能力。

  儿童在游戏中体验着自由,追求着自由;儿童的游戏充溢着、奔涌着的是自由精神。所以,儿童的游戏在实质上就是一种自由精神的表达。因此,在游戏中,儿童不仅身心的自由得到了最佳的释放与表达,而且是对人性中自由精神的最好诠释与传达。幼儿从游戏开始到游戏结束,总是处在教师的"监控"之下,教师控制着整个游戏进程,如此看来,游戏只剩下了空虚的名义与浅表的外壳,而其精神内核即游戏精神已荡然无存。因此要促进幼儿、幼儿教育更好地发展,必须且有必要研究游戏精神。

  二、游戏精神融于幼儿教育的方法

  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安排是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是教育目标达成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不仅包括主体对象层面的教师与幼儿,还包括教育载体层面的课程、教材与教学。不论二者中的哪个方面都在教育教学环节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精神则是让幼儿在活动中成为主人,真正焕发生命活力。因此,从这个维度出发,笔者认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过程应努力追求与尽力做到"互动、活动、灵动"。

  首先,"互动"是指在教育教学环节中要实现教师与幼儿之间民主、平等与和谐的良性互动,突出幼儿的主动性地位。在当今的幼儿教育中,师幼互动的研究一度成为研究热点,很多学者与专家都曾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在此,笔者主要提出一些相对来说能够重塑游戏精神的建议。在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由于教师的权威与主动地位,使得幼儿跟教师真正自由交谈、自主活动的权利遭到剥夺,从这个方面考虑,笔者认为,教育教学要想真正回归游戏精神,使幼儿教育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首先应在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层面进行深入改善。教师一直以来将自己定位为领导者、管理者、保护者的角色,其实不仅如此,教师还是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关注幼儿发展的实际情况,更好地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展,因此,教师第一步应该积极调整自身角色定位。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