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12年我国义务教育区域内基本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业界人士对于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的模式尤为关注。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以提高现有资源利用效率为着力点,力图挖掘学校内部潜力,走特色发展之路,是有差别的、内在的均衡"[1]21,它强调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旨在调动各级学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这种模式相对于政府主导教育资源分配而言,有利于资源的公平分配以及学校特色发展潜力的深层次挖掘。然而,这种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教育体制内的发展方式存在着颇具争议的因素,这从本质上源于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着诸多缺陷,对市场缺陷的研究是探索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步骤。 沃尔夫在《市场或政府》中指出,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任何社会活动都会产生其外部性,好的影响我们称之为积极的外部性,而不好的影响则为消极的外部性。教育活动具有典型性的积极的外部性,"笼统地说,教育是除了由接受者直接产生利益之外.公认的为社会产生积极的外部性(受益)活动的一个例子。"[,2]15毋庸置疑,教育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类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对社会产生的外部影响是巨大的。然而,对于承担着办学过程所有费用的机构或者个人来说,这种外部性是没有效率的,政府部门有必要通过津贴予以补偿、鼓励,否则他们办学的积极性则会受到重创。更何况,教育活动也存在着消极的外部性,比如学校所产生的日常生活垃圾污染着周边居住环境,对于治理环境污染所消耗的费用,是需要政府进行调节的,或通过税收、或通过罚款等手段以限制这种过量的、偏离期望的市场产出。 市场经济活动中也存在着报酬递增现象。即生产者都努力追求以逐渐减少的边际成本来获得愈来愈多的报酬,直至达到以最少的成本赢得最高的报酬,其结果便产生了市场垄断现象。将市场机制引入教育领域,虽然调动了各级学校改革创新的积极性,但是残酷的"优胜劣汰"现象不可避免,这种远离预期的教育垄断严重地阻碍了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市场竞争的结果也许稳固了各级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模式,但是也偏离了均衡发展的方向。此时,政府有必要通过"有形的手",或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或通过各类竞争保护机制予以补偿。谈及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报酬递增现象,不得不分析其分配上的绝对公平特征。市场经济一贯倡导自由、公平的竞争环境,其目的旨在追求资源与分配上的绝对公平,这好比"圈地运动",能力愈强者圈地就越多。教育领域的"圈地运动"现象并不少见,各类学校所努力追求的高升学率、高名牌学校上榜率,都是"圈地"现象笼罩下能力的象征,"圈地"的能力是保障充足生源的致胜"王牌",这也许便是教育领域频频出现"择校热"现象的根源。显而易见,"择校热"、"圈地运动"等现象是有悖于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初衷的,教育体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是为了更加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而不是为了提供学校之间的竞技场,政府部门需要通过行政手段予以矫正市场经济环境下不健康的教育活动现象。 最后,沃尔夫强调市场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市场不完全性影响也不可小觑。市场不完全性指"市场中的价格、信息和流动性的特征严重地背离了实际市场中通行的特性的地方"[2]23,这种不完全性不仅阻碍了消费者对产品价格与机会成本之间的认识,甚至是因为信息滞后性所导致的选择域的限制,而且由于部分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相关信息的缺乏,不能有效地降低产品的机会成本。义务教育阶段,由于对市场信息的不完全了解,家长在选择学校的时候,亦或是学校进行改革创新的阶段,都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严重阻碍着义务教育朝着优质均衡方向发展。政府部门只有通过各种途径,对教育领域最新的信息进行传达,将"无形的手"与"有形的手"结合起来,市场活动才能更加透明、健康地运行,我国义务教育也才能朝着内涵式均衡方向稳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科技.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之师生关系阐释[J].民生周刊,2013.07.25 [2]查尔斯·沃尔夫(著),谢旭(译).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兰德公司的一项研究[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