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实例,拓展思维。教师在挖掘教材的同时,应当参透“渗透”二字,适当补充来自报刊杂志、新闻媒体的环境问题实例。如以发生在2005年11月的被定性为特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和特别重大水污染责任事件的“吉林省石化爆炸事故”为例,对该事件的石化爆炸、污染处置和后续处理三个阶段惨痛教训认真剖析,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的敏锐性,进而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利用课外活动,深化环保意识
开展环境调查。组织学生进行环境调查,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使命感和紧迫感。如组织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和工业园区等;组织调查家庭、学校及其他单位的用水状况,设计节约用水方案;组织调查学校环境问题或本地区突出环境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危害等。
组织社会实践。组织保护环境社会实践活动,如义务植树护绿、清除白色污染及收集废弃物品等;组织走向社会,走向自然,体验和感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系列环境问题,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
参与环保宣传。结合“6·5”世界环境日,通过板报编辑、漫画创作、文艺演出等形式,适时开展环保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增强学生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行为习惯。
举办主题活动。通过开展环境保护主题班会、环保知识讲座、环境保护征文和环保演讲比赛等主题教育活动,深化学生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保护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促进学生环境品质的养成。
(三)利用课程选修,培育环保能力
高中选修课程Ⅵ《环境保护》,重在知识传授,重在社会实践,更重在能力培养。教师要紧密结合本地区的环境特点和污染现状,通过实地参观工业企业污染防治设施,同时讲解污染防治原理,让学生对环境现状既有直观的了解,更有环境保护实践能力的提升。
教师应从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引出环境伦理观,阐述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归纳当前人类特别是本地区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应阐述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和政府的主要手段,促进学生正确人地观的形成,培养学生环境管理能力和水平。
四、结语
教育重在回归理性,重在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中小学地理学科教育亦然。地理教学的核心在于人地关系,在于可持续发展观。必须在传授学生地理知识的同时培育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知识和能力,深化学生的环保意识,拓展学生环境问题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