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课堂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课堂对话教学,它突破传统、单向、一元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追求“民主、平等、合作、互动、交往、生成”的教学过程。现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话”理念及形式的运用使原本沉寂的语文课堂空前热闹起来。
一、小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课堂对话教学,要凸显学生和教师各自的主体性,强调师生对话教学的动态生成”。然而在课改以来的多年教学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使课堂对话教学走进了误区。具体表现为:
一是“单向问答式”的对话。有教师就认为课堂上有问有答,并且觉得次数越集密对话效果就越好。可是他们从未意识到,在这个对话过程中是教师事先预设了一个个模式,牵着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地接近预设结果。这样的课堂对话,所表现出来的不是学生感悟知识的过程,而是被教师强制牵引着的模式化的表演。
二是“游离与文本之外”的对话。看是热闹的语文课,熟知那是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地随意发挥,漫无边际地自说自话,完全脱离了文本主题。这样的课堂对话,脱离文本,远离教学目标。
三是“缺场”对话。经调研发现,课堂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作为一个主体参与对话的机会,而对话者只是集中在几个优等生身上,大多数学生充当的是“看客”,扮演的是“听众”。这样的课堂对话,只不过是将教师“独断”的角色转化成优等生的“一言堂”了,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大部分学生学习发展的机会。
四是“走过场式”的对话。现在的语文课堂对话教学,时常让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在四人小组內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误把讨论等同于对话。多次调研听课中就会有老师这样做:出示一个问题就让学生讨论一下。学生叽里呱啦的互相乱说一顿,不管教学什么内容都让学生讨论,其结果是学生忽视文本的存在,未能在对文本内容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交流,所获得的体验和理解流于浮泛。
二、如何克服这样的弊端,实现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有效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教师要力争创设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
对话应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没有民主、平等,就没有对话。因此,教师要放下架子、走进学生、归还学生的话语权。“面带微笑,蹲下来欣赏孩子”,这样学生不仅有机会说,而且与教师共同决定了对话的形式和内容。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尊重差异,相信学生有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有自我发展的潜力。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能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真诚的交流和沟通。因此,要开展师生对话,教师要积极地创设一个学生乐于对话的氛围,使主体沉浸于积极的对话状态中。
1、学会倾听,引导对话。
倾听学生等于尊重他、欣赏他,给他信心和勇气。参加听评课活动时,就有一个环节是学生独立读课文,有一位学生读得结结巴巴,还读错了好几处,显然不是优等生。执教老师面带微笑,满怀深情地倾听着,耐心地鼓励着,及时纠正错误,让他读了两遍,最后那位同学流利地读完了内容,此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剩下的时间里那位同学竟频频举手,回答也相当精彩,整个课堂体现了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的氛围。
倾听学生等于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判断他们的理解程度,发现他们的困惑,准确地介入对话。在学习《将相和》中“渑池之会”时,有位学生认为:“蔺相如机智勇敢,没动一兵一卒,就打了胜仗。”我及时捕捉了这一信息,追问:“你为什么认为赵国赢了呢?”学生就秦赵两国的大小,乐器的档次,以及是谁命令演奏的几方面进行了讨论,明确这场战斗的胜利是文将武将齐心协力的结果,认识得到了升华。
2、创造氛围,激发对话。
轻松的课堂氛围,能够助长学生对话的热情。老师微笑着进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的是轻松的氛围,产生“欲说不罢”的激情。如:“哇,大家都坐得那么好,一定是准备好认真学习,打算多学点知识吧!真聪明!”;又如:课前问好后,老师说:“你们声音怎么这么响亮?是想跟我比赛谁更认真吗?”......这些话其实都很简单,但可以让课堂气氛活跃很多,学生感受到了我们是平等的,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用充满激励的语言让学生敢说。如“你真的好聪明哦”、“连这个都知道”、“呀,你怎么这么棒啊,回答得这么好”、“你太厉害了”......这些生活化的激励性语言对学生来说,可谓是玉露琼浆。
(二)、教师要积极地创设对话情境。阅读教学就是对话的过程,创设多样化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对话的欲望和热情。
1、对探知激情的创设。
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我设计了如下满怀激情的导语:“放眼中国人,每个年度都有感动我们的英雄人物,每次领略这些人物,老师的心灵都会经受一次洗礼,那么在你心目中,你了解哪些英雄人物呢?”(学生情绪高涨,争相发言)。我继续饱含深情地说:“有这样一个人,虽然他离我们生活的年代久远,但每一个为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他。他就是--詹天佑,这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深怀念的名字,让我们深情地呼唤他。”。(学生读),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肃然起敬的名字,让我们崇敬地呼唤他。(学生再读),这是一个让每一个中国人扬眉吐气的人名字,让我们自豪地呼唤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詹天佑,认识詹天佑......“这样学生对课文有了感知,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有话可说,说话的欲望一下子就激活了。
2、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能“四两拨千斤”。如在《燕子飞来了》一文的教学时,我先放一段旧农村面貌的录相,让学生边看边听片中的解说,生动形象的画面让他们感受和体会到农村人们生活的艰难。接着提问:“现在的中国农村是怎样的呢?我们跟着小燕子一起到祖国各地走一走。看一看吧!”。学生朗读课文,然后我出示投影图,让学生边看边说,就这样学生由欣赏的气氛不知不觉转入到了学习文本环境中去,让学生感受情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既能为学生提供对话的素材,又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话的欲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