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可谓“春意闹枝头”,一系列符合“新课标”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断更新,学生的课堂兴趣持续增强。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和老师及文本的思想有机结合,使我们的语文课堂遍开幸福之花呢?近几年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对语文主体活动式高效课堂进行了探索,有了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结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辅相成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工具性又哪来人文性?我认为舍语文讲人文的教学是一种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教学。什么时候我们的语文课堂都应是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效结合、和谐统一的课堂,切不可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对于文中那些重要的词句、关键的语句,该抓的还是要理直气壮地抓,该咀嚼的地方还是要反复玩味。记得我在执教《记承天寺夜游》时,这样设问:“作者为什么在初冬之夜走出户外?”学生自然会从作者心情等方面回答,老师适时地点拨“这是内因,有外因吗?”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顺理成章地引到对月色的描写上。然后问:“文中的哪个句子是描绘月色的?”“你喜欢这个句子吗?如果喜欢,请说说它好在哪里。”师生细读描写月色的句段,带领学生感悟作者想象的奇妙,品味作者修辞运用的精当,咂摸作者语言的神韵和魅力,进而拓展到了解我国古典诗歌中描绘“月”的诗句,进一步引领学生感悟汉语言文字、文学的博大与精深。在此基础上,就“月”的话题要求学生仿例造句,效果出乎意料的好。这样,将感悟与训练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从而使学生在文本学习中得到提高。
二、注重将文本解读和课堂教学活动有效结合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说明对同一个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也说明解放教学思想,开放语文教学活动是必要的。的确,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让我们的课堂有了生机和活力,我执教七年级上册《春》时,在文本和活动的有效结合上进行了探索。我首先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引生入境:“同学们,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我们的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春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接着,我让学生们回忆有关春天的优美诗作:杜甫《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学生积极搜索记忆,直入文本。
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接着,我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我配乐朗诵,要求学生想象文中的一个个场景画面。听读、朗读将学生带入了特定的境界和角色,引发了学生对美妙春天的共鸣,为理解文本打下了基础。之后锁定“美点赏读”,引导学生自选精彩语段,抓出文本重点进行赏读。我引导学生从内容、情感、结构、语言、修辞等多方面进行品味,归纳出自己的审美心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赏析结果,推荐几名同学在全班展示,师生点评,重在肯定。最后是“美点再读”,让学生再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深化对文本的体验,使感情有一定程度的升华。一系列活动使整个课堂大有“春色满园关不住”的势头,学生积极踊跃,课堂效果良好,获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三、注重将探索和创新有效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这也是我们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新的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
在执教示范课《海燕》时,我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入手,这堂课中学生富有创造力的表现让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喜悦。大家都知道学生七年级时上课积极举手发言投入,到了八年级就开始沉默。为了让他们在课堂上尽情地展示自己,我设计了五组活动:检查预习——激情朗读——感悟形象——理解象征——感悟生活。每一组活动,组内同学全体参与,并根据其不同的表现予以评价赋分,下课后根据得分评出最优秀小组、最佳小组长和最棒组员。最值得一提的是“感悟形象”这个活动,我要求:用2分钟的时间根据文章内容给《海燕》拟一个副标题,用3分钟的时间在小组内整理出自己组的看法,然后选出代表发言。没想到小组内的交流是那么的精彩纷呈:“勇猛的斗士”“对抗黑暗的精灵”“为自由而战的勇士”“暴风雨的召唤者”等,每一个孩子都想将自己的预习成果展示出来,忙得不亦乐乎,甚至有很多学生激动得站了起来,这种“创造力”着实让学生享受到了“生产”的快乐。学生自主探疑,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动机和表现欲望。问题探究仍然是语文学习的一条有效途径,虽然课堂上生生交流的用时较长,但我认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应该说他们在准备中已经进行了学习,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创新能力,这一切都是不容质疑的。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活动式自主学习”,把听、说、读、写、思活动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主体在活动中自主学习、自我体验,使课堂成为思维场、情感场、活动场,这样,我们的课堂变活了、变大了、变新了,更多的孩子在课堂上获得了自我价值,提高了学习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