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能有效地运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活动,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初中生物分组实验课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堂教学形式,那么,如何进行初中生物分组实验课的有效教学呢?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科学家杨振宁曾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学生分组实验课也需要教师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地学,每节课开始我都精心设计导入情境,导入时间不易太长,可用1分钟左右,如:可通过提问、讲故事、体验活动、视频资料等导入新课,在“显微镜的使用”实验课上,我用虎克发现细胞的故事导入,在“探究唾液消化淀粉”的实验课上,我用让学生吃馒头的活动导入,在“鉴定维生素C的含量”实验课上,我首先展示实物橙子和菠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再提问:“橙子含维生素C多还是菠菜含维生素C多?”这些情境,让学生上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实验研究兴趣,学生自然能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形成对新的学习内容的“兴奋中心”,有利于组织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如果用开门见山式导入,直奔主题——“这节课我们进行某某实验,请同学们开始操作”,这种方法是简洁明了,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很难进入实验状态,实验过程盲目,实验教学效果较低。
二、进行有效分组,开展合作学习
分组实验课进行合作学习会提高实验效果,小组成员的组成对合作学习的效果影响很大。在上课前,我对全班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进行合理分组,小组成员搭配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保证各小组进行公平竞争,四个人一组,提前按小组人员安排好座位,简单的实验两人合作学习,复杂的实验比如一些需要讨论的探究实验就四人合作学习,各小组的整体水平基本一致,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搭配,如:可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与细心的学生分成一组,发挥各自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促进双方发展,互帮互学。
为了实现有效合作,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每个小组都明确组长、记录员、纪律监督员,在讨论交流时让每位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并做好记录。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名称,如“奋发向上组”、“创新组”、“拼搏组”等,课前把小组名称展示在黑板上,根据小组的成员表现以奖励红星的方式展示各小组的成绩,课堂结束时评出本课的先进小组,这样会促使每个学生主动学习,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例如探究实验“唾液在馒头消化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合作学习时,先让各组的四个同学根据实验台上的材料用具和教师的提示设计实验方案(我这样提示:“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遇碘变蓝,唾液能使淀粉变成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然后组织小组讨论5分钟,经过提示和讨论交流降低了实验设计的难度,各小组很快讨论出结果,然后再让一小组的两个同学合作,根据实验设计完成实验,总结出结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还提高了实验速度。
三、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了实验步骤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教师可指导学生预习实验步骤并学会总结,把实验步骤化繁为简,如“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可引导学生用五个关键字概括实验步骤“滴、刮、涂、盖、染”,再根据每个关键字说出每一步的含义。这样,学生很快掌握实验步骤。然后再做实验,复杂的实验教师演示,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操作,让学生到台前演示实验时,其他学生观察,教师指导,经过实验的演示和观察,全体学生会很快掌握实验操作方法。让学生演示实验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比教师演示实验效果更好,所以一些简单的实验还是让学生先演示,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四、当堂检测
利用课堂最后15分钟进行当堂检测,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查漏补缺。例如“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对实验步骤的内容可通过口头提问或书面测验的方式让学生回答,然后检测实验操作情况,每个小组抽一名同学同时检测,在10分钟内完成实验。再例如“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可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将种子解剖开,把各部分结构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摆在纸上,写出结构名称。检测后再让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打分评价,并向老师汇报。通过检测能发现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有的学生找不到物像的原因是刮人口腔上皮细胞时只刮了一次,针对发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采取措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操作的技巧,通过检测还可发现哪些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较差,以便加强个别辅导,做到人人过关。通过当堂检测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了分组实验课的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通过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上好初中生物分组实验课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以上的教学手段展开教学,在一堂课中,能让全体学生的学习情绪一直处于持续高涨、饱满稳定的状态,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素质,这就实现了初中生物分组实验课的高效率,实现了有效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