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美国心理学家阿希曾研究得出:第一印象的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课堂的导入就是一堂课的开端和学生对本课和老师的第一印象。好的课堂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历史课堂的导入方式有很多种,但无论哪一种都是为了诱发学生的兴奋点和求知欲,进而使学生能进入学习的状态。下面就列举几种导入方式,让学生“一见钟情”。
一、运用流行歌曲导入
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甚至00后,这代人对新鲜事物感兴趣,而对传统的知识,甚至对书籍都不是那么的感兴趣,有的学生甚至没有阅读书籍的习惯。读的书是流行小说,听的是流行音乐,如果以这一兴趣为切入点将达到激起学生兴趣的目的,也与其达到心理的共鸣,从而能使其对知识产生渴望。如在讲《三国鼎立》这课之前播放林俊杰的歌曲《曹操》。
不是英雄,
不读三国,
若是英雄,
怎么能不懂寂寞。
独自走下长坂坡,
月光太温柔,
曹操不啰唆,
一心要拿荆州,
用阴谋、阳谋、明说、暗夺、淡漠。
东汉末年分三国,
烽火连天不休,
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
谁来煮酒!
尔虞我诈是三国,
说不清对与错,
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
一切又从头!
放完歌后设问,“曹操生活在什么年代呢?”“在你的印象中他是个怎样的人,那历史中的曹操又是怎样的呢?”“三国鼎立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新课,这样学生既有兴趣,又明确了学习目标。
二、用故事导入
学生都喜欢听故事,那么我们就投其所好。如讲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是可先设问“你知道人是怎么来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便讲在我们有一个神话传说——“女娲造人”,接着用生动的言语讲述远古神话故事。学生通过看电视等途径对这一故事是有印象的,但具体的就不是很清楚,所以学生对这一故事是很感兴趣的。然后再提问“这个人类起源的传说是真的吗?如果不是,人类究竟是怎样产生的?我国的远古人类又有哪些?都生活在哪?情况如何呢?”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文中来。
三、用生活的常识导入
如讲到《北方民族大融合》这课时,课先有教师讲述,“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生活中‘芝麻’还有另一名称‘胡麻’,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名词带有‘胡’字,例如:胡琴,胡椒,胡麻,胡萝卜,胡床,胡服等等。接着提问“大家知道为什么这些名词都有一个‘胡’字?”老师解释完,就可以总结,这种现象是民族融合的一种表现。提问“历史上有谁为民族融合做出过重大贡献?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四、用图片、影片导入
图片、影片是最直观的呈现方式,学生对图片、影片的兴趣要远远地大于文字信息。图片、影片也有着文字不能比拟的优势,有很多的信息都在不言中,生动而形象,历史仿佛就在眼前。如讲到大变革的时代,可以出示《商鞅竖木立信》的图片,教师提问:“图中的这个人物是谁?他在做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从而导入新课。
五、运用古诗导入
古诗是在古代历史中形成发展的。有许多古诗包涵着历史,将其导入新课,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夏、商、西周的兴亡》这一课之前,引用学生非常熟悉的《诗经》中的诗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作为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提出问题:“该诗反映了我国夏、商、西周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面对这熟悉的诗句而又未知的问题,学生的求知欲被调动起来了,这就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又如在学习“秦朝的统治”这一节之前,设计这样一段导入语:唐代诗人李白在《古风》中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诗中的秦王是什么样的人,“扫六合”是指什么历史史实,统一后他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共同学习《秦王扫六合》这一课的内容。这样一讲,秦始皇雄才大略、声威赫赫的形象立即浮现在学生眼前,学生迫切希望能学习这课。
总之,“导入”虽然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但却是很重要的一步。如果这一步引导得当,将对整个学习过程具有重要影响。所以,教师要精心进行设计。
参考文献
亓华;仝昕昕;初级汉语教学“百分教师”研究[A];“国际汉语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对外汉语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胥明胜;课堂教学怎样才能优质高效[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