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本科生导师制体系中的“三点一线”培养法(2)

时间:2013-08-28 13:17 点击:
(二)项目驱动方式的特点 1.以导师本人主持的科研项目或自拟课题为驱动。 2.对项目进行自上而下的讲解,使学生按照从全面到具体,从整体到局部的方向了解整个项目的运作情况。 3.限定每组人数为3~5人,便于交流与
 
  (二)项目驱动方式的特点
 
  1.以导师本人主持的科研项目或自拟课题为驱动。
 
  2.对项目进行自上而下的讲解,使学生按照从全面到具体,从整体到局部的方向了解整个项目的运作情况。
 
  3.限定每组人数为3~5人,便于交流与讨论。
 
  4.项目分工侧重与课程学习相结合,考研与就业需求相结合。以计算机专业为例,任务分配应侧重算法设计、数据库设计、代码编写等方面。
 
  (三)项目驱动方式的具体实施方法
 
  阶段一:基础阶段,目标是让学生学习项目开发需要的专业技术。为了把握学习进度,保证学习效果,项目组每周要进行例会讨论,学生通过PPT或Demo演示的方式汇报一周的学习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组内讨论,导师负责答疑。
 
  阶段二:实践阶段,学生真正参与项目的实施过程。根据前面提到的项目分工原则,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性格特点、个人能力进行任务的具体分配。
 
  (四)项目驱动方式的效果
 
  从基本技术学习、项目实施到目前为止,已经过去了一年半。根据当前情况来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学生熟练掌握了项目必需的各项基本技术,专业技术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具备了作为一个项目参与人员的基本素质。
 
  2.通过每周的汇报、技术讨论和技术讲座,每位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自信心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参与项目开发与专业课程的学习也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例如:学习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的时候,能够有针对性地思考曾经在项目开发过程中遇到的数据库方面的问题,对于任课教师最后讲授的案例,能够应用项目中所学,独立完成代码分析并做出改进。
 
  4.增强了每位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友谊,学生与导师之间的师生情谊。
 
  四、结语
 
  本科生在校期间在“三点一线”培养法的支撑下,导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学生树立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与努力方向,在参与导师项目的过程中,无论是理论水平、实践能力还是团队合作精神、心理状态,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锻炼与提高,都沿着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主线不断的成长和前进,只是最终的效果还需要时间的检验,方法和手段也需要通过不断的摸索来进行完善。此外,还有一些没有预估到或忽略的问题,如在未来的实践中,要侧重关注学生的社交活动与情感生活等。
 
  参考文献:
 
  [1]杜智萍.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模式探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6,(6).
 
  [2]杨汗东.调查问卷设计中应把握的几个关键环节[J].统计与决策,2009,(13).
 
  [3]崔晓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J].林业科技情报,2008,(4).
 
  [4]鲍聪.师生关系研究述评[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6).
 
  [5]崔丽娟.基于大学环境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2).
 
  [6]楼仁功,赵启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2,(6).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