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生的智慧潜能、个性特质。学生的智慧水平,是否更具某方面的天赋,必然影响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有的学生学得快,有的学生学得慢,甚至有的学不好。学生的性格是否乐观、外向,对其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教师技能也有影响。乐观、外向的学生会更善于表现自我,更有利于培养相应技能,有助于其成为合格教师。
(2)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如果学生更愿将来作为教师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热爱教师职业,就会积极的学习相应技能。如果学生不愿意或被动的选择教师职业,则不会投入职业技能的学习,会对职业技能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
4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影响
(1)基础教育阶段培养目标。中小学是否全面落实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会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起到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实现相应的基本技能目标,更有利学生奠定成长为教师的基础。
(2)应试教育与教育改革。在应试教育机制影响下,评价上更看重学生学科知识的分数,轻视学生各种技能的培养,也缺乏相应的考核评价。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在提出明确的改革,强调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观念的转变,提出不仅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然而这种转变仍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中、高考升学考核机制不变,基础教育的应试体制就难以转变,因而基础教育阶段的技能培养与考核还有待进一步落实。
(3)中小学教师的素养。教师的教育理念、方法、职业技能水平和人格魅力等也会影响到学生技能的培养,如教师片面的人才观,只重分数不重技能的影响;方法上以教师讲为中心,学生缺少表达交流机会而影响表达能力;教师本身的口才、普通话水平、板书水平、特长表现等方面对学生示范作用的影响。
(4)中小学校园文化。学校是否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书法、朗读、舞蹈、唱歌比赛等,对学生技能形成有影响,开展这些活动会激励学生去学、去练。同时学校重视技能的培养与考核,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有利于学生相应技能的形成。
5师范教育阶段的教育影响
(1)办学理念及培养目标。师范教育的目标首要是培养合格教师,应结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小学教育的实际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应避免社会的负面影响,不能完全顺应学生的就业需要转而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技能,放弃学生应该达成的教师职业技能目标。
(2)课程设置。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不仅要考虑专业知识,还应强化的学生职业技能,确保技能练习的时间,并有相应考核,这样才能培养全面的、合格的教师。
(3)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和教学实施过程。师范教师的职业技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态等都会被学生模仿,因而教师的每一行为都应是规范的,每一节课都应成为示范课。
(4)校园文化活动。师范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各种文艺晚会、竞赛活动等,不仅有利于学生健康生活,还为学生的技能训练提供了平台。学生的参与将增强相应的技能。
(5)学生管理评价体系。师范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增多,其考核评价与基础教育不同,不仅知识要达标,专业技能、教师职业技能也应达标,这会促使学生学习技能。
(6)学生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见习、试教、实习、家教辅导等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训练各种教师职业技能,为将来从事教师工作奠定基础。
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策略
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发挥各方面因素的积极作用,系统地、全面地、多渠道地培养。
第一,应树立正确的、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观念,建立更为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依据我国当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结合师范教育的特点和要求,细化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不仅体现其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还应反映其普通话及口语表达、“三笔字”技能及书面表达能力、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艺体技能等的目标,同时完善相应的考核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重视并强化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
第二,客观分析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既要全面发展,也重特长培养,真正体现因材施教,人尽其才。学生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存在个体差异是必然的,因而既要考虑培养目标的共性,也应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地发展。
第三,科学设置课程,制定符合教育改革需要、面向未来的课程计划。依据我国的教育目的,结合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学校、学生的实际,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使课程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小学教师。
第四,强化师范院校教师的职业技能,加强教师自身的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发挥其示范性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为学生提供练习机会。
第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提供良好氛围和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