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能量理论"为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政策实施提供新思路。在"能量理论"的思路下,若想实现其促进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的初衷,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政策实施应思考如何实现流动教师身上所拥有的"能量"流动,并依靠教育机制建设等力量把个人"能量"增强,以及促进这些能量在整个教育共同体乃至社群层面进行凝聚、沉淀、扩散与增长。能量并不限于个人范围内,还包括集体的能力及其所创造的机会。依托"能量理论",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政策实施的理想状态是参加流动的校长及教师自主加入流动队伍,他们的能量亦能流动到流入地。实现能量的自由流动,扩充流动校长和教师自由发挥其能量的机会,教育领导力可作为切入政策实施层面的一种思路。 【论文关键词】能量理论;教育政策;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教育领导力 自1993年起我国开始出现城乡教师交流制度,而后各地陆续开始本地城乡教师交流的探索。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明确提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轮岗交流。这一旨在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的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措施进一步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从实地调研及其他学者的相关实证研究来看,其在具体实施中遇到一些问题。如在编制紧张的前提下,流出校派不出多余的教师,或为保护自身利益不愿派出优秀的教师而是派出那些需要解决职称的教师。在流人校,流人教师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政策要想实现其追求教育公平与质量的政策出发点,就需要创设机制以促进优秀校长和教师的能量发挥以及在整个教育系统内的扩散。一旦这种机制创建后,我们只需要引导优秀教育专业能量在其中进行流动,而并非只是人员的流动①。 一、何谓"能量理论" 所谓"能量"(capability)①,并非我们常说的"能量"(energy),亦超越了人们一般所理解的认知和人际技能。作为经济学家和哲学家,森试图探讨:何谓发展?到底什么构成了美好生活?人如何能过美好生活以获得幸福?其提出的"能量理论"即是对上述问题的回答⑴。森用这一"规范性理论"②,对人类的幸福、发展和正义等概念进行重新概念化。 长期以来,经济学界对如何通过发展促进人幸福的讨论主要有"商品或收人增加取向"和"效用取向"等。"商品或收人增加取向"认为经济发展的过程亦是经济增长、商品与服务拓展的过程。但森认为这种发展并不必然带来人的幸福。第一,人的富有程度并不必然提升其幸福感,商品需要只能说是实现幸福的手段,但并非目的本身,因为它只是人们使用的物品而已;第二,不同的人可能有着不同的商品需求,即使商品或收人增加,可能有些人的需要仍未得到满足;第三,不同社会和文化脉络亦会影响人们不同的商品需求;第四,过于关注财富与收人等物质可能引起人们唯利是图和恶意竞争,这亦是减损人们幸福感的。而"效用取向"则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包括以边沁等人为首的传统功利主义及现代功利主义。前者强调社会的幸福程度有赖最大多数人获得快乐,后者则强调人的欲望得以满足与幸福密切相关。但在森看来,功利主义取向是在集体层面考虑效用问题而忽视了每位个体的幸福;而从满足欲望的角度来说,有些个体的欲望并不应该被满足,有些个体则由于知道自己欲望难以满足而降低自己的欲望,这样即使他们的欲望得以满足,社会却难以进步。[2] 森还批判了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中所持的"公平分配资源可实现人的幸福"的观点。森赞同罗尔斯将分析焦点从效用取向的"效用"转移到"资源"。罗尔斯所提出的"权利、自由、机会、收人、财务及有社会基础的自我尊重"等发展必需的"原初物品"(primarygoods)这一概念亦与森所提及的"能量"有相近之意。但森认为罗尔斯观点的不足在于,他忽视了人使用资源的能力差异。即使每个人有权要求其发展所必需的资源,但不同人使用资源和从同样资源中所挖掘出发展机会的能力可能不同。 二、从"能量理论"视域思考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政策 "能量理论"作为人的发展机会与幸福的核心理论,对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有重要启示和意义,引人"能量理论"思考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政策源自于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一)为所有人提供高质量教育是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的共同追求 二战后,西方各国纷纷寻求国家发展出路。受"人力资本理论"影响,教育可促进国家发展逐渐成为学界和西方各国政府共识。 "人力资本论"和"人权论"构成了一国支持教育的理论依据。"人力资本论"认为社会对个人教育和训练的投资就类似商业机构投资于生产工具一样,应有回报。[3]若从人力资源的投资角度考虑,教育的质量比数量对社会的经济增长更为明显。[4]因此,社会对教育的投资应重效率,将有限的资源投放于培养合格和可用的人才上,并关注教育投资的回报,即一些可测量的认知结果。"人权论"则视教育为人的基本权利,认为这些基本权利应保障每个人接受教育的机会、在教育过程中受到尊重及通过教育学会争取更多权利。因此,人权论者所倡导的,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适切于本土文化的内容,通过母语教学而成就的教学取向。教育机会应遍布整个社会。教育公平应体现于平衡社会里的种族、性别、阶级需求,尤其关注弱势社群的发展诉求。[5]"人力资本论"和"人权论"对教育公平和社会均衡发展的主张因价值取向上的分歧而未能协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