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功利主义教育观演绎出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
多少年来"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在当代中国社会依然有着肥沃的土壤,人们仍然普遍将上大学、进名牌大学作为改变生存状态、改变社会身份的主要途径,教育的功能和社会价值自然就被窄化为功利主义的应试,于是"应试教育"-词就产生了。顾名思义"应试教育"就是以单纯培养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考试成绩、升学指标依然是评价学生、考核教师、任免校长和评价学校的主要标准。当教育沦为考试工具的时候,必然演绎出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
教育的这种急功近利行为必然使人只求工具与手段的合理性,却无目的的合理性;沉湎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而丧失了精神生活;只有现实的打算与计较而缺乏人生的追求与彻悟,失去了生活的理想与意义。4诚然,功利主义教育观的产生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深层的文化因素和客观的现实状况,不是教育本身所能回答和解决的问题。但是,即便单纯地从应试的角度看,何以证明实施了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素质教育,就会导致考试成绩的下降?实践中的真正情况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学校高考成绩一路攀升。
三、破解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理性思考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认识课程改革的社会意义,吃透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领会课程的哲学基础,尊重课程的基本原理,才能真正地实施新课程,完成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使命。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正本清源,否则新课程改革将不能深化。
(一)课程价值的自然回归
课程价值是具有学科品性、体现学科追求、浓缩学科内涵、蕴含学科精神的学科价值取向,它通过课程标准呈现,蕴含在教材之中,贯穿于教学始终,最终体现于学生的发展。课程价值浓缩了课程文化、课程精神、课程伦理的内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课程观与实践观,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
每一门课程对学生的成长都具有独特的作用,每一门学科都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对课程价值理解和掌握的深度,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决定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方向。准确把握课程价值、树立科学课程观,新课程的实施和深化就有了目标和方向。之所以出现必修课不能开齐开足、校本课程滥设和"三有三无"等情况,主要是因为课程管理者、实施者缺失课程价值,对新课程改革程标准、三维目标缺乏系统思考和深度认识。因此,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深入领会新课程改革理念,积极传播课程价值,解剖课程精神,加深课程理解,通过不同的形式、路径和方法,使广大教师充分把握课程价值的精髓,认识课程的育人功能,用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实践。
(二)课堂本质属性的深刻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