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常常陷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化解这种矛盾的思路是利用学习心理方面的理论来指导教学。信息加工理论作为一种公认有效的学习理论,应当在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中发挥作用。选择心理学家提炼出来的教学建议,是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信息加工理论;教学建议;思想品德;小学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常常陷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当中。理想,是因为它是指向学生成长的学科,对塑造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过程中发挥出来的。而从现实来看,学生往往对这门课不感兴趣。笔者试图以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提出教学建议。 一、向学生提供有组织的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备课就是上课的准备,但教师很少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去思考备课的必要性与科学性。信息加工理论认为,有效的教学必须向学生提供有组织的教学。什么才是有组织的教学呢?笔者试以《面对欺负和威胁》(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4课)为例,谈谈笔者的理解。 本节内容的第一个环节是通过问题呈现的:被人欺负怎么办?然后依次是“遇到威胁怎么办”和“惨痛的教训”两个内容。这三个教学内容如何向学生呈现才算是有组织的呢?笔者以为有效的思路应当是这样的:在教学之前,教师应当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或者在向少数有代表性的学生咨询之后,再将教材上的内容改造成适合所教学生认知特点的内容。比如说对于教材一开始所引用的给别人起绰号的事例,就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予以改造:班级中一般都会存在类似的事例,但程度有所不同,像教材上那种具有侮辱性的称号可能相对不多,但无论有还是没有,利用班级上存在的这些现象加以改造(既能让学生认识到这是身边的现象,又不能让学生意识到是针对某个具体学生的),在教学中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而教材上“实话实说”中的三个问题:这封信给我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我想对这些给别人起绰号的同学说什么?我还想悄悄地对这位女同学说什么?其实这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引导,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去发现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尤其是第三个问题中提出的“悄悄地”要求,更是强化了学生尊重同学的意识。 事实证明,通过有针对性的改造,再结合教材的主要思想,思想品德课教学就可以形成一个“有组织”的教学,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加工能够更顺利。 二、广泛而多变的练习 谈到练习,教师的第一反应就是书面作业,其实真正的练习,是与学生的学习相对应的,是能够对学生理解知识起到拓展和巩固作用的过程。而且,练习也不全是在新知学习后进行的,它完全可以跟新知学习结合起来,在第一时间就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深化作用。 同样以《面对欺负和威胁》一课的教学为例,教材上在“不做小霸王”这一内容中设计了一个问题,即“我班”的乒乓球迷对二年级同学的“小霸王”行为,并让学生对此故事进行续编,续编的角色选择分别是“我”“二年级同学”“大个子球迷”等。这一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显然这一内容是带有练习性质的,但如果只局限于这一内容的完成,那学生会产生什么感觉呢?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学生此时的感觉多将其作为一个“练习题”,而不是能够深化他们思考、促进他们提升自身品德修养的“练习”。于是笔者对此做了一些改进,改进的一个角度是让学生自己到学校生活中寻找类似的事例,改进的另一个角度是让学生去思考这类事情出现的原因。前者是一种变式练习,而后者则将学生的视角从对现象的分析导向对原因的分析。这样的改进符合“广泛而有变化”的要求,而实际教学中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不少学生在多个事例的分析中认识到,出现这类现象既有一种“年龄优越感”,又有一种“体能优越感”,还有可能是一种对电视或电影情节的模仿。论文格式而再深入的话又会发现,这种“小霸王”现象背后的原因在于不能将自己置于与同学平等的地位,其导致的后果就是课本中所说的“惨痛的教训”,而这种教训往往不只是自己个人的,还会是自己家庭的。当一种平等意识、责任意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成时,笔者感觉到这样的教学设计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