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色彩的独立性在艺术创作中的认知

时间:2014-07-10 14:44 点击:
【内容摘要】水彩作为一种色彩训练在当下艺术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个训练项目,通过对这种色彩的基础训练,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在艺术创作中的色彩感知和色彩把握,有利于进一步在绘画艺术、设计艺术中让学生能够在形的塑造基础上对色彩更好的把握赋形于色。文

  【内容摘要】水彩作为一种色彩训练在当下艺术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个训练项目,通过对这种色彩的基础训练,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在艺术创作中的色彩感知和色彩把握,有利于进一步在绘画艺术、设计艺术中让学生能够在形的塑造基础上对色彩更好的把握——赋形于色。文章力求在探研水彩画色彩本身的艺术魅力,以及如何在艺术教学中将这种色彩培养更好地应用于艺术创作实践,使水彩的色彩独立性得到更好的发挥和体现。

  【关键词】色彩水彩教学艺术创作独立性

  一、有关水彩的色彩提取简史

  从最简单、直接的意义上来说,水彩画是运用一定的、有形的物质材料(如水彩颜料、水、画纸)而实现的一种艺术创作形式,是人可以通过最直接的视觉观察来感受到的一种视觉艺术。因而从视觉艺术的角度看,水彩艺术当中对人的艺术情感起重大作用的当属色彩对于人的视觉唤醒和刺激。

  虽然说从概念上划分,水彩画属于西方艺术形式的一支,但是在清末就已传入中国。在中国古代也出现了类似用水调和彩色颜料绘画的作品,这些作品大都发现于唐汉之前的墓室壁画当中,虽说其与传统西方意义上的水彩画有些许的不同,但都是运用水性颜料在形的基础上涂色(中国古代称为“赋色”),从类似的在运用色彩这方面看,可以说中国也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色彩以及颜料了。

  对色彩的认知和把握的另一个例证就是,中国古人在很早就对艺术创作中的造型、用色等做了详尽而精确的归纳。在中国古代绘画创作志中,能够见到系统地对绘画用色这一艺术手法的收录和记载,像南齐画家谢赫的“六法论”当中就提及到这点。中国南朝画家及艺术理论家谢赫除了在中国古代人物画上有卓越的贡献外,他还在艺术创作的理论创建中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艺术见解。谢赫对他之前的艺术创作进行了大量的探索、鉴赏和归纳,在此基础之上,他汇集成了《古画品录》这部中国现存最早的绘画理论著作。书中对魏晋至南齐的27个画家分作六品加以评论,书前序中提出的著名的“六法论”,即气韵生动、古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转移模写,这也成为我国历代绘画批评与绘画创作所遵循的准则。①在这六法当中,不难发现,中国古代的艺术创作中,同样对现代绘画中所强调的造型、用色、构图等都有了十分明确的认知和归纳。

  再看西方艺术史,德国文艺复兴艺术家丢勒(AlbrechtDurer,1471—1528)可以说是最早绘制类似水彩画的艺术家,被公认为是这一画种的鼻祖。他把颜色粉与阿拉伯树胶、蜂蜜和甘油等材料相混,用水作调和剂作画,取得了意外的效果,不仅色彩透明迤逦,而且制作简便。其作品《小野兔》《阿尔卑斯山风景》等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水彩画。②

  欧洲十七八世纪的绘画开始走打破古典和谐、主张自然之美的路线,虽然说宗教题材一直是欧洲绘画不可偏离的主题,但是在这一时期以世俗性的人物画、肖像画、静物画等再现世俗生活的安定、富足和享乐性的题材也逐渐兴起。在绘画材料的选取上,水彩画的画种材料的特性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其绘画材料的便捷、有效性成就了19世纪英国水彩画的历史成就,也更好地将英国乃至水彩绘画推上了艺术史的高度。

  二、水彩的色彩在艺术教学中的体现

  从水彩画的范畴来说,可以推展到古代埃及人的画卷、波斯人富有异国情调的细密画和欧洲中世纪圣经手抄本的插图,以及我国古代的传统洛阳东郊顾人残墓中布质画幔的遗迹,更早甚至可追溯到史前时代阿尔塔米拉和拉斯科(Altamira&Lascauxl)的洞穴壁画。虽然许多古代人类用颜料、树脂调和水,作为记载他们的生活琐事、传述他们社会文明的工具。随着时光的荏苒,知识的累积,历经十八九世纪欧洲水彩画的兴起,尤其是英国多位水彩画家们努力所创立的丰硕成就,从此,水彩画渐近完美。到19世纪末,水彩画已经发展成熟。③

  直至19世纪现代主义艺术之后,水彩的色彩这一元素才从艺术创作中被提取出来,并作为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要素而具备了自身的审美特性和价值。这是一种艺术审美的变革同时也是一种艺术美学的创新,其创新之处就在于对艺术各个要素进行独立的表现和审美。这样一来,形式主义美学的建立,使色彩成为一种独立的形式语言,通过这些不同的色彩语言可以充分地表现客观现实或是再现事物,这是色彩所具备的一种能力。但从更深一层次的形式主义美学来分析,用这种独立要素所呈现的对象,除了所创造的形象和内容有意义之外,形象和意义的构成要素也具有了另外的一番审美和趣味。这里所体现的就是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ClifveBell,1881—1964)所言的“有意味的形式”,他认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及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④

  将这一点深化到艺术教学中来看,色彩这一独立因素,成就了其在艺术教学中作为一项专业的培养方式和科目进行讲解和训练。例如,在艺术初期的教学中对色彩的感知培养,通过水彩画的色彩训练,除了让学生把握基础造型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型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在不同环境和光线下对色彩的运用和表现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赋形于色。其作用是培养学生对不同色相、色彩明度以及纯度变化的把握和对比、调和能力,更好地将视觉对色彩的变换感知发挥到最大程度,进而锻炼学生在后期的艺术创作、设计中对色彩的灵活和独到的把握、运用,这也就丰富了艺术教学各个领域对色彩的进一步认知。可以说,这是一种专业的延展性认知,举另外一个教学中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在设计构成教学课程(涉及艺术设计专业都要学习的基础课程)中,除了前课中教授学生对点、线、面的认知、组合和结构性的思维扩展思考外,更进一步的体现就是将这些点、线、面与色彩的结合展现,在这里,是通过色块的组合、定位和搭配来实现型的进一步延伸,这也就是色彩构成的体现。可以说,从装饰设计、插画到图形创意中的形、色组合,这些都能够归类于是对色彩运用的最直接而有效的基本显现。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