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繁华的建康古城,如今已物是人非,只留下斑驳的青苔石板,斜倚在阳光下的断壁残垣还有层层无尽的遐想。苍老的古树见证了一朝一代的兴衰,高低错落的城墙诉说着曾经的金碧辉煌。沧桑的古城遗址逝去了昔日的繁华,如今已是林立的高楼,冰冷的水泥建筑和剪不断的车水马龙。我们希冀在这繁华的现代都市里那一片曾经的古迹给忙碌无休止的现代生活带来些许的安静与惬意的遐想。故在游览南京明故宫仅存的遗址后,寻觅些许在古城遗址下发展起来的现代都市与古老遗迹之间的和谐旋律。本文以南京明故宫为案例分析古代皇宫遗址与现代城市景观文化的融合。 1 明故宫历史背景 南京城作为“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和2400多年建城史,四大古都之一。古老的秦淮河玉带般蜿蜒舒展,站立桥头,眼前宛然是历史在悠悠流过;点缀两旁的玄武湖和莫愁湖静如处子,似在幽然倾诉;钟山、栖霞山迤逦悠长,神龙般延续着千年的守卫;金陵古城默然而立。 站在明故宫遗址上举目四望,周遭一片旷野,远处青山翠绿成荫。荒凉的城墙透着隐隐的神秘。有人说南京明故宫遗址最吸引人之处,就是它的神秘。现在没有人见过当年这一雄伟的建筑,史学界甚至连一张明故宫的详细图纸都没有,只能大概推测出其分布的状况。燕王朱棣夺宫之变,烧毁了奉天殿等宫殿。迁都后,南京明故宫渐趋冷落。此后数百年间,风吹雨打,自然损坏严重;到了明末,连金銮宝殿都荡然无存。太平天国之战,明故宫又经受了一次较大的破坏,除了地下埋藏的石构件基础外,只剩下一片残垣碎瓦、蛇鼠出没的废墟。 2 明故宫现状 1929年,为了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柩安葬中山陵,新建了中山东路和逸仙桥,明故宫遗址被从中分为南北两部分,明故宫现存午门,东华门,西安门门阙,以及内外五龙桥,柱础,碑刻等建筑遗迹。 经过沧桑的洗礼,现在所看到的是在原有明故宫遗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大都市。在现存遗址周围修复了部分地区,分南北两个区域:北部利用现代建筑材料保留部分古迹建成一个舒适的休闲广场,南边部分保留了更多的遗迹基本没有做太多改动,能够看到很多巨石柱基,柱基边缘还能清晰的看到花纹样式,这些古典元素可以很好的借鉴用于现代各种设计之中。明故宫周围的建筑景观基本保持了与其相协调的风格,而整个城市也笼罩在古文化的韵味之中。相比许多城市的古建迁址,老树木因规划而被砍伐,老房子因要建现代社区而被拆掉,古老文明的遗迹就这样慢慢消失,南京对于古迹的保存还是相对完整的,尽管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繁华的都市人们遗忘了先辈们留下的这些古老的遗产它们是精神是财富是比金钱权利更重要的东西,我们要沿袭探究它而不是毁掉它。 3古城址与现在景观的结合 从南京明故宫遗址我们深深体味出皇权思想对当时城市景观的影响,从古代宫殿布局中可以看到古人对上天的敬畏之情。无论在建筑还是景观的布置都很讲究天人合一。南京明故宫在选址上考虑了自然因素,权衡各种利弊作出最佳选择宫城北倚富贵山,放弃了相对平坦的中心地带,而采用填湖造宫的办法。而宫城偏于城之东,则可减缓居中布局带来的交通阻塞问题。因此南京宫殿选址是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和社会心理因素而进行决策的结果。 与古人在建城筑址时的精心推敲,保持环境与城市景观相协调的理念相比,在,一提到城市的现代化必然是高楼大厦,提到国际化便是凯旋门罗马柱的泛滥,提到民族形式便是现代超高层建筑上加上几个古典亭子,如果建筑装修不用进口材料就称不上高档时尚。于是,一批没有花园的花园别墅,破坏生态的生态园和缺乏文化的文化广场拔地而起,在吞噬着原本应该自然生态化的生活环境。那些古老而经典的古迹被冷冷的陈列在栏杆之内,逐渐被城市的设计者们遗忘在角落里。的城市有着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独特文化,而那些破旧又珍贵的古迹遗址便是我们特有的文化,因为只有在的城市才能看到它们,它们是独特的也是稀有的,是祖先留下的最珍藏的记忆文脉。 4 结论 如何让现有古迹能更好的和现代城市相融合是城市领导者和设计者不能不重视的问题,不但要求我们更多的关注古迹遗址发掘古迹文化找出古迹遗址与现代城市景观的融合平衡点,而且在开发新项目建立新规划的时候不再一味的借鉴国外的历史文化背景,殊不知我们已拥有外人羡慕的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