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目的与意义
经过了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的发展,我国宏观经济总量已经超越日本而位居世界第二。面对2015年左右即将出现的人口红利时代的结束,我国宏观经济如何转型迫在眉睫。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以就业投入这一要素为抓手,就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进行了特质性研究。研究中以拥有小学文化、初中文化、高中文化、大专及以上文化的就业人群为分类对象,展开了其对宏观经济发展不同作用的定量研究。通过定量研究的具体结果,对我国宏观经济的深入发展提出了富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在研究之初,为了确定研究的总体思路与研究方法,本文所说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应该是具有较强的新颖性和较前言的研究性,我们参阅了国内外学者近期在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得到启示。重点是研究了如下所述的文献,由此来确定此次研究的总体思路与研究方法。
研究综述
学者许光伟(2013)从马克思价值论的角度出发,对劳动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研究。该学者通过研究发现: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的实践图景在于以历史主义和实践主义为双重的建构逻辑取向,全面落实政治经济学批判。该研究旨在阐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整体性批判所得到的认识结果,是对历史进行总体分析、系统性考察而得出的建构性理论,是批判与建构的统一性理论。王建华、李红涛(2013)从模型分析的视角出发,利用PVAR模型,就工资、就业、物价、劳动生产率这四者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实证对象以我国的省际为单位展开,研究的时间跨度为1999-2010年。通过PVAR模型的分析,确定了如下结论:从长期看,工资上涨对就业的影响是积极的;劳动者的工资上涨对其生产率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工资上涨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推高物价水平,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于减弱工资上涨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李少英、黎夏、刘小平、劳春华(2013)采用模拟仿真的研究方式,对就业人群的区位选择问题展开研究。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当居住成本较低时,人口空间结构较为集中;当房价上涨或居住成本较大时,劳动人口形成较为分散的空间格局,从而从深入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与措施。本文以劳动投入产出效率为抓手,以计量经济模型构建为工具,来实现对我国劳动投入产出效果的实证分析。
我国就业、产出、文化水平等相关基础调研
为了从劳动经济学角度出发,对我国劳动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具体分析,首先需要获得研究所需的各项数据。基于这一目的,首先对涉及我国劳动经济的就业、产出、文化水平等方面进行基础调研。调研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就业人群总数、就业人群文化水平分布、产出总量。
通过基础调研发现,我国未提供分行业的就业人群知识水平分布数据,仅提供了抽样调查和完全调查的全行业就业人群的知识水平分布数据,同时也提供了全行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抽样调查和完全调查的全行业就业人群的知识水平分布数据,具体是指我国的就业人群的知识水平在极个别年份为全量数据,在其余年份均为抽样调查数据。
以2000-2011年的数据为例,只有2001年的数据为全样本数据,其余年份的抽样调查率依次为:0.0973%、0.0988%、0.0982%、0.0966%、0.1325%、0.0907%、0.09%、0.0887%、0.0873%、0.0881%、0.0913%。经济产出总量采用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为了保证不同年份的国内生产总量具有可比性,引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将其进行归一化处理,将基础调研所得的数据汇总如表1所示。
由于统计数据未提供分文化水平的就业人群总数,只能采取将总就业人数乘以各种文化人群所占的比例作为对应的文化水平人群的就业总数。利用上述方法,得到我国分文化水平的就业人群的比例数据。为了便于清晰直观地反映其具体变化特性,将该组数据显示为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国分文化水平的就业人群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小学文化水平的人群所占的比例在迅速降低,已经从2000年的占比40%左右降低到2001年的30%左右。其次,初中文化水平的人群所占比例、高中文化水平的人群所占比例、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群所占的比例都呈现不同幅度的增长。其中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群所占比例增长幅度最大,已经从最初的占比5%左右提升到2011年的占比11%左右。其它两类人群的占比也有一定幅度的增长。最后,从总体来看,大专及以上人群所占的比例依然是最低的,这对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的人力资源水平提升也提出了阶段性的要求。分析完人力资源水平后,就国内生产总值展开分析,在过去的十几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
本文结合上述数据,就我国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具体分析。投入产出效率是从不同文化层次的就业人群的投入产出角度展开的实证分析。
基于就业人群知识水平展开的投入产出效率实证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研究,不仅确定了研究的总体思路与研究方法,而且获取了研究所需的基础数据,为实证分析做好了相应的准备。
本文采用两步走的方式,来达到对该效率的最终确定与分析。这两步依次为:实证模型构建、基于构建的实证模型的具体分析。
(一)实证模型构建
为了完成实证模型的构建,首先需要确定实证模型构建的指导思想。为了简单明了地表达此主旨,采用公式的方法对其进行表述,具体为:
Gdp=C×Xxrqα1×Czrqα2×Gzrqα3×Dzrqα4 (1)
其中,变量Gdp代表国内生产总值;变量Xxrq代表具有小学文化的就业人群的占比,其对应的贡献系数(针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系数)为α1;变量Czrq代表具有初中文化的就业人群的占比,其对应的贡献系数(针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系数)为α2;变量Gzrq代表具有高中文化的就业人群的占比,其对应的贡献系数(针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系数)为α3;变量Dzrq代表具有高中文化的就业人群的占比,其对应的贡献系数(针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系数)为α4;整体基本面系数为C。
本文以6年为一个周期,结合表1中所展示的数据,对我国分知识水平就业人群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具体研究。整个研究采用计量分析软件EViews7.2完成。通过反复论证,得到投入产出模型:
(2)
其中,变量Gdp2000-2005代表2000-2005年的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其它变量如前所述。
由于得到的模型一共有七个,分别为2000-2005年、2001-2006年、2002-2007年、2003-2008年、2004-2009年、2005-2010年、2006-2011年。其模型的基本框架均如公式(2)所示,唯一不同只是参数数值不同。因此,不再对公式进行重复展示,而是采用表格的形式将计量分析结果汇总,如表2所示。
在获得上述各种数据的具体计量经济分析中,得到了上述七个模型所对应的各种统计量数据,其中较为关键的统计量指标-可决系数与调整后的可决系数,其取值均在0.96以上。与此同时,其它DW统计量、F统计量、似然性等统计量均满足对应的统计性要求。因此,从总体而言,按照统计学的要求,显然所获得的形如公式(2)和表2所确定的模型是满足统计学的基本要求的。因此,笔者认为上述计量分析结果是真实可信的、其统计效果是显著的。接下来就利用上述计量分析结果进行具体的分析。
(二)基于构建的实证模型的具体分析
由于表2中所得的数据不够清晰直观,本文采用图形化处理的方法将其中的数据转化为曲线,然后用对应的软件对其进行展示,如图2和图3所示。
从图2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分文化水平的就业人群对宏观经济(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系数呈现出一种类似余弦曲线的变化规律。在基点处,即2000-2005年的模型中,小学、初中、高中、大专文化水平的就业人群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系数为较低点,随后开始逐步的不同幅度的降低。直到2004-2009年的模型时,贡献系数整体下降到历史最低点。随后,各种水平的就业人群的贡献系数迅速提升,在一年之内就实现了从历史最低点到历史最高点的急速反转。在2005-2011年的模型之后,各类人群的贡献系数迅速降低,经历一年的时间,基本又回归到了2000-2005年模型的基点处。通过上述曲线分析可以看到,我国的劳动经济效率,也就是各类知识人群对经济产出的贡献效率基本上是徘徊在0点左右的。 医学论文
这是因为,如果知识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的话,其推动作用或者说是推动效果不应仅仅体现在一年内,而应具有更强的影响周期和影响效果。基于这一理论支撑可以确定,在2004-2009年的模型与2005-2010年的模型中,出现如此大规模的、迅速的、震荡式的发展,只能是外部因素作用所得,而非内部因素触发所得的结果。结合这一时期的国内外经济局势,很明显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触发了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大规模调整才导致了这一结果。这一结论也可以从整体贡献率的变化图中得到体现(见图3)。
从图3中可以看出,就整体贡献而言,其变化规律呈现出类似正弦曲线的变化规律。在2000-2005年为基点,其整体贡献率较低。随后随着时间的推进,整体贡献率逐步提升,在2003-2008年的模型中达到历史最高点。随后迅速回落,在2004-2009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之后实现起步回稳,在2006-2011年恢复到略低于基点的水平。从这条曲线可以看出,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刺激,主要是在经济危机期间,改变了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相当大的程度是依靠国家投资来拉动经济的增长,从而降低了经济增长对科技文化的依赖程度。
因此,结合图2和图3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国高层次文化水平的就业人群对宏观经济的贡献系数偏低,这可以从图2中的大专及以上的文化层次水平的就业人群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系数中得到体现。
与此同时,我国中间文化层次水平的就业人群对宏观经济的贡献起到了指引的作用,这可以从图2中的初中和高中的文化层次水平的就业人群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系数中得到体现。要实现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深入、快速的发展,必须尽快采取措施解决经济发展模式的粗犷式发展,将其转变为依赖高科技推动的内生发展模式。这是实现我国宏观经济更加良性发展的必然之路。
结论
在劳动经济学中,就业投入对宏观经济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一直是一个受到热议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我国宏观经济为目标,通过计量经济分析的方式,来确定不同文化层次的就业人群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不同作用。通过基础调研,获得了分文化水平层次的就业人群数量,同时获得了在此期间的宏观经济产出总量。将这两类数据相结合,以计量经济分析作为分析工具,从分层次文化水平的就业人群投入角度出发,对我国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具体的实证分析。通过计量分析得到了上述结果,确定了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目前还主要是依赖居中文化层次的人群来推动,这类人群主要是具有初中文化的人群或者是具有高中文化的人群。由此明确了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还停留在粗放式的发展,对高科技的内生依赖性不强。针对这一现实情境,本文提出了提升我国宏观经济深入发展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