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二次聚焦三农,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高校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应该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上来,提升高校服务农村的责任意识,充分利用自身教育、科技、人才优势主动服务农村发展。同时,农村也为高校育人、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提供了实践平台和丰富资源。实践证明,高校党组织开展服务农村工作是实现高校和农村共同发展的“双赢”之举。本文通过对北京高校党组织服务农村典型案例分析,对高校党组织服务农村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论文关键词】高校党组织;服务;农村;途径 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十二次聚焦“三农”,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高校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应更加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上来,提升高校服务农村的责任意识,充分利用自身教育、科技、人才优势主动服务农村发展,推动实现“农业强大、农民富裕、农村美丽”的“三农”工作目标。同时,高校党组织开展服务农村工作,是创新党建工作载体,提升党组织活力,落实党建与学校中心工作紧密结合任务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高校党组织服务农村工作的开展不仅推动了农村的建设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推进了学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增强了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力和社会贡献力,促进了学校党建与事业发展的有机融合,实现了创新高校党组织建设和农村发展的“双赢”。 一、高校党组织服务农村工作的有效途径探索 (一)以高校党组织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共建为主渠道——以北京高校红色“1+1”主题教育活动为例 2006年,北京市委组织部、市委教育工委、市委农村工委三部委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进一步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部署,深入推进“村村有大学生”、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先进文化进农村等工作,共同启动了北京高校红色“1+1”主题教育活动。活动以高校学生党支部与京郊农村党支部结对共建为模式,以开展科技支持、文化普及、卫生服务、知识宣讲、文艺演出等对口支援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实现大学生党支部增强活力、大学生党员增长才干,推动京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申报立项、保障实施、评比表彰等为活动工作机制。北京高校红色“1+1”主题教育活动全面开展近10年来,共有5700多个学生党支部与基层党支部开展共建,内容不断丰富,特色日渐突出,社会影响日益显著,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广大学生党员在共建活动中学习基层党建经验,熟悉了国情、市情、民情,增加了社会实践能力,实现了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目标。 (二)以引导学生到农村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为重要载体——以北京林业大学绿色环保类实践服务活动为例 北京林业大学被誉为“中国林业和生态环境的最高学府”,开展大学生绿色环保实践服务活动一直以来是北京林业大学党组织服务农村的重要形式和特色内容。学校党组织积极发挥专业学科优势,连续多年在首都开展“绿色咨询”活动和大学生“绿桥”活动,每年组织大学生到京郊开展以绿色环保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认真抓好每年的“科技、文化、服务”三下乡活动,积极组建社会实践队伍到农村地区进行生态环保宣传实践活动,主动加大对首都农村生态建设的服务力度,为首都农业生态建设献计献策,在首都水资源保护、防沙治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北京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自2006年起,北京林业大学和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联合启动了“北林志愿者培训首都生态林管护员接力计划”活动。活动启动当年,北林大百名大学生志愿者分别深入到北京市10个区(县)102个乡镇358个自然村,面向4万多名生态林管护员开展培训,共组织培训283场次,直接培训了21700多名生态林管护员骨干,有效地提升生态管护员的业务素质。 (三)以扶持学校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为切入点——以北京农学院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例 从2006年开始,国家正式选聘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北京农学院积极响应,将引导大学生到农村任职作为学校为首都农村输送人才的重要途径,并把大学生“村官”作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2006年,北京农学院成立了由12名熟悉农村工作的教授组成的专家顾问团,多次深入农村,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技术支持。2008年,北京农学院党委召开专门会议,认真讨论并成立了北京农学院大学生村官工作办公室,并确立了不仅要将村官“扶上马”,还要坚持“送一程”的村官工作理念,不仅体现了学校对到村任职毕业生的关心和重视,更彰显了一所高等农业院校对服务北京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之后,学校将村官专家顾问团扩充到100名教授,以百项实用技术为依托,建立专家与大学生村官的“一对一”服务体系。2009年,北京农学院全面启动大学生“村官”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由学校专家团队带领大学生“村官”,带动、培养和帮扶多名骨干农民学习农业技术,完善了“传帮带”式的科技培训与技术推广体系。2010年,学校牵头研制出了“农事通”,它是首款基于网络技术服务大学生村官的便携式智能产品,是百名专家顾问团资源的有效整合。为了引导大学生‘村官’发挥自身优势,尽快适应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需要,北京农学院还承担了北京市村官培训任务,编写出版了30册培训教材,累计400万字;举办了村官培训班46期,累计培训村官2000人次。根据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村官”群体特点,结合他们所在乡镇产业特色和需求,“量身定制,分类培训”。学校还增设了一批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授予点,为“村官”的进修深造搭建了平台。 (四)以为农村培养急需专业人才为高校党建服务中心工作的着力点——以首都医科大学培养造就一批留得住的京郊医生为例 首都医科大学秉承“顶天立地”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培养理念,把为农村培养医疗卫生人才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为切实做好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保质保量地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人才,首都医科大学组织临床医学、卫生事业管理等专业的368名师生,分10个调研团,历时两周,深入怀柔、密云、顺义等10个远郊区县167个乡镇的163个卫生院实地调研,接触医疗卫生人员1.2万多人次,回收调查问卷11206份。学校根据调研组采集到的基本信息和农村医生类人才的基本需求,确定了“两层三类”的全新招生就业模式。“两层”即五年制定向本科和三年制定向专科,“三类”是在两层的基础上,专科层次又分为面向平原地区乡镇和面向山区半山区乡镇两类。定向班学生定向招生定向就业,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入学时与卫生局、学校签订就业协议,毕业后到相应岗位就业,而且山区半山区定向班学生的学费由市财政支持,学校为学生提供各类奖学金。除了下得去、用得好,首都医科大学还充分考虑让医疗人才留得住,保证他们后续充电。为此,学校为他们提供了继续教育平台,由基地医院支撑农村医疗卫生人才毕业后的继续教育任务,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五)以建立“政产学研推”体系创新党组织服务农村工作模式——以北京农学院政产学研推相结合推进农民增收致富为例 政产学研推合作是指政府、企业、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农民等5个主体为了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而形成的合作关系,形成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院校为依托、政府为引导的合作机制。“政产学研推”有机结合、推进农民致富是北京农学院在长期坚持科教兴农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是符合国情、民情和具有学校特色的服务首都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学校与北京市教委、市科委、市农委、市园林绿化局、市农业局签署共建协议,在学科规划、人才培养、大学生就业以及服务首都经济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学校先后与北京平谷区、门头沟区、延庆县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首都农业集团、北京顺鑫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共建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基地,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签订共建合作协议,与北京市农委、市农科院、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建立三院联动机制。通过建立多方合作关系,学校在学科建设、科技创新、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得到了大力支持,同时也与合作单位相互协助,共谋三农发展大计。在北京市委组织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探索实施了农村实用人才“1+1+X”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第一个“1”指建立一支北京农学院教师为主的市属专家队伍,第二个“1”指建设一支区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或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X”是指区县农村实用人才。“1+1+X”工程以区县组织部、科委、农委与科协协同为工作依托和组织保障,借助学校专家队伍,通过多种形式,带动培养区县级拔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帮扶培养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形成了由高到低的“传帮带式”农民人才培养链条和体系。“1+1+X”工程是通过党的组织系统培训农村实用人才的有效途径,使农民培训真正纳入到组织管理,更彰显了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是完善农民培训体系的重要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