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津冀一体化地提出,让“廊坊机遇”正在形成。对廊坊社会的综合治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要求。随着一体化的发展,廊坊原有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所以,探寻科学、系统的社会治理方式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关键词:综合治理管理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表示,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是国家的个重大战略,可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廊坊位于京津走廊,其地理位置特殊,不论从廊坊的区位,还是机遇、规划和举措来看,京津冀一体化地提出和运转,对其都会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一、廊坊市目前社会综合管理模式
(一)管理模式单一模式的矛盾
近几年来,许多外来人口和农民工大量涌进城区。由于现有管理模式的单一,使得流动人口成为一把双刃剑。他们在廊坊市的建设和经济繁荣做出积极的贡献外,因其群体的特殊性,会带来劳动就业、治安治理、文化教育、社会医疗等社会管理问题。
(二)公共服务总量与群众利益的矛盾
包括廊坊在内,我国很多城市都存在公共服务总量与群众利益之间的矛盾,例如:就业问题、物价上涨过快、公共健身场所稀缺、绿地面积过小等。当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较弱时,就会导致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公共服务总量与群众利益之间出现失衡的现象。
(三)复杂的治安因素与片面化的矛盾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提出,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心开始向诸如廊坊这种中小城市转移,以偏概全的治安理解观念已经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面对纷繁复杂的治安因素,仅仅凭借公安机关和政法部门是远远不够,应该提倡在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社会、全公众共同参与,以此实现综合治理。
二、廊坊市社会综合治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改革因素
城镇化的转型令农民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解放之后的生产力引发了“农民工潮”。在利益的推动下,涌进市区的大量人口使得原有配套资源呈现不平衡的状态,增加了社会综合管理模式平衡运行的难度。
(二)市民需求
经济结构的转变和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为廊坊市社会综合治理的带来了一定的要求。随着改革的深入,市民的需求已经超出了原有社会服务的结构框架,治理体制、基本功能和运行机制开始不适应新的情况和新的需求,政府部门的责任和负担日益加重。
三、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加强廊坊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的任务及对策。
(一)以基层建设为重点,完善组织机构建设
根据相关精神,基层建设应当由乡镇、街道牵头,整合基层稳定的各种资源,建立综合工作办事中心,积极发挥社会稳定、治安防控和基层服务的作用。
(二)排查社会矛盾点,加强治理力度
廊坊市处于转型期间,社会中会存在种种矛盾点。应当确立并落实排查机制,实行层层矛盾点排查,对矛盾纠纷较大的问题给予重点关注,并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化解。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实施联动,逐步从排查、预防、整治、通报、问责。
(三)坚持群众路线,改进群防群治工作
京津冀体化的背景下,廊坊市社会综合治理一定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才能了解百姓心声,从根本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和关注的问题。与此同时,应当优化群防群治队伍,建立选拔和培训机制,促进制度合理化、规范化。
四、总结工作经验,创新管理机制
廊坊市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定的成绩,但是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之下,还存在一些问题。综合治理工作应深化,将整体治理工作由横向推向纵向,这是实现廊坊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奠基石,也是一项重要、长期的任务。
(一)规章制度创新
制度的创新,是以人民群众利益为立脚点,将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条条框框突破,从而找到更加民主化、公开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规章制度,将其与城市综合治理工作达成契约关系,真正意义上实现民主体制的建设。
(二)产业机制创新
廊坊市的产业发展应当长远规划和整体规划,将城镇间产业结构趋同。可以培养自身主导和特色产业,加大产业层次的分布,并且从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布局规划,最终确立其在本地产业价值链的主体位置。
(三)公共资源供给创新
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的单已经满足不了广大市民的需求。创新资源供给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可以改善公共资源的供给,也可以建立有效的投融资机会,形成多元主体合力配合的资源供给网络,令百姓受益。
(四)规划发展创新
目前,涌入城区的农民工倍增,这就要求廊坊市需要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发展,快速接纳和承载新增人口所带来的教育、医疗等问题。城市的规划和发展,应当坚持科学性和民主性的统一,充分听取各阶层民众的意见,也要充分考虑市民的实际需求。
|